见《西藏常用中草药》。为洪连之别名,详该条。
出《金匮要略》。即侧柏叶,详该条。
病名。①出《素问·病能论》。又名胃脘内痈、胃痈。指痈生于胃脘者。《医学入门》卷六:“胃脘痈因饮食七情火郁,复被外感寒气所隔,使热浊之气填塞胃脘。”初起腹部中脘穴处隐痛微肿,疼痛连心,身发寒热,脉迟紧者
诊法。辨证过程中,必须把脉象和病色的变化互相参照,进行分析,以推断病情的新久顺逆。例如患者面赤唇红,舌红苔黄,均属热邪盛的病色,若脉见洪数或滑数,为新病、为顺;若脉洪数而面色苍白的,则病重或久病,难治
经验方。见《江西中医药》1956.2。砒石二份,豆豉十七份,江米粉一份。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0.09~0.15克,夏季停服。治寒喘。本方由《普济本事方》紫金丹加味而来。
出《素问·移精变气论》。①损伤病证分类之一。一般指扑击跌仆所致皮肤、肌肉、筋骨的损伤。②与七情内伤相对而言。可指六淫外邪所伤,如伤风、伤寒、伤湿、伤暑等。
【介绍】:元代医家。字存心。江西崇仁人。武昌路医学教授,治病多显效。但常以脉象推断寿夭祸福,对医学和诊断学产生了不良影响。
指肺络被火热病邪所伤,引起咳血或咯血的病变。有实热、虚热之分。实热属新病,多因外邪郁而化热,热伤肺络,症见咯血量多、发热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虚热多属慢性,平素肺肾阴亏,虚火灼肺所致,症见咯血量少,
病名。出《外台秘要》卷廿四。即代指。见该条。
见《医宗金鉴·儿科心法要诀》。①指婴儿生下后不啼。即初生不啼。详该条。②指产妇将胎儿娩出后出现的昏迷不知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