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证之一。指痰证初起者。《不居集》卷十七:“新痰,新起之痰,其症轻,其形色青白稀薄,其气味亦淡。初起头痛发热,类外感伤寒。半夏、陈皮、花粉、茯苓、甘草、苏子。”参见痰证条。
见普济本事方条。
①经脉名称之一。包括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与阳明经互为表里。《素问·阴阳离合论》:“广明之下,名曰太阴”。本经多血少气。因位于三阴经的最表层,故有“太阴为开”之说。②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位于
即温灸器,见该条。
即紫金锭,见该条。
亦称十二正经。是人体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主要经脉的合称。《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也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十二经脉按阴阳属性分布于人体,四肢部阳经
证名。丸,即睾丸。见《兰室秘藏·阴痿阴汗门》。又称两外肾冷。多因肝经湿热所致。症见睾丸冷,或前阴、尻臀皆冷,阳痿,阴汗如水,小便淋沥或黄或赤臊臭。《证治准绳·杂病》:“溺黄臊臭淋沥,两丸如冰,阴汗浸,
书名。1卷。清·薛雪撰,撰年不详。此书专论湿热病证,共35条。每条均有薛氏自注。重点辨析湿热受病的原委,各种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出湿热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其立论和治法为后世所宗。嗣后章虚谷曾加注
古针具名。《灵枢·九针十二原》:“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意同微针,见该条。
经穴别名。《圣济总录》:“下林,穴在上林下一夫。”所指即下巨虚,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