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药材学》。为木防已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即瘭疽。见该条。
病名。见《疡科选粹》卷三。多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胃蕴湿热,外受风邪所致。初起面目浮肿或发红,痒如虫行。风甚者肌肤干燥,时起白屑;湿甚者破流脂水,瘙痒难忍。治疗:风甚者宜凉血消风,服消风散(《医宗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五脏镜源》4卷、《病源手镜》1卷,均佚。
十五络脉之一。出《灵枢·经脉》。即足厥阴络脉,见该条。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即漏芦汤第一方,见漏芦汤条。
即胆气不足。详该条。
出《难经·三十五难》。即大肠,见该条。
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小儿暴痫,若脊强反张,灸……督脊上当中。以大椎度至穷骨中屈,更从大椎度之,灸度下头,是督脊也。”即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与尾骨端连线的中点处。主治癫痫。艾炷灸3~5壮;或艾条
【生卒】:1281~1358【介绍】:元代著名医学家。字彦修,又称丹溪。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三十岁后才开始学医。他遍走江苏、浙江、安徽各地访求名医,后从罗知悌学医,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