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为痘疮收靥时发热的证候。详收靥条。
书名。36卷(原60卷)。清·魏之琇编。成书于1770年。本书为续补明代江瓘《名医类案》而作。魏氏补辑清初以前历代名医治案,更多的是增录当代各家医案。书分345门,包括传染病、内、外、妇、儿、五官科等
见《分类草药性》。为盐麸子根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又名仲秋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瘛及痉,在外者不能俛,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治在
属润下法。用于温病热结液枯的便秘症,尤以偏于阴亏液涸之半虚半实证为宜。代表方为增液汤。方中以大剂量的玄参、生地、麦冬增益津液,使热结液枯的粪便得以自下,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故名。
《内经》十二脉之一。迟而软的脉象。《诊家正眼》:“曰疏者,且迟且软也。”
病证名。见《银海精微》。即倒睫拳毛。详该条。
见深师方条。
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白点一颗,如星光滑,当睛中盖定,虽久不大不小,傍视瞳神在内,……肾络气滞膏凝,结为此病,虽服不退,点亦不除,终身之患。”本症属宿翳,详该条。
病名。《肘后备急方》卷六。系指昆虫误入耳道。《外科正宗》卷四:“百虫入耳,乃偶然误入之。如蝇、蚊细虫入耳,以麻油数点滴入窍中,虫亦自死取出。”参见虫入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