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即目衄,详该条。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喘症论》。指气喘由内伤脏腑气血引起者。包括内火喘逆、痰饮喘逆、食积喘逆、气虚喘逆、阴虚喘逆、伤损喘逆等。详各该条。
出《灵枢·经别》。即手少阳经别,见该条。
推拿穴位名。见《幼科推拿秘书》。即大肠经。见该条。
病名。出《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即脱囊,见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左右串。见该条。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棕榈皮之简称,详该条。
见《神农本草经》。为泽兰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素问·阴阳别论》:“二阳结,谓之消。”二阳指阳明,阳明热盛阴伤,其症消谷善饥,饮食不荣肌肉,故称消。后世将消病分为三类。《医述·三消》:“消病有三。曰消渴,曰消中,曰消肾。”《景岳全书·杂证谟
经穴名,代号RN19。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位于胸正中线,平第二肋间隙。布有第二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