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脾胃中焦之气虚弱、运化失职的病证。症见面色黄而少华、唇淡或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眩晕、声低、气短、倦怠乏力、便溏,若兼见胃痛则痛而喜按,舌嫩苔厚,脉虚等。《灵枢·口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
治法。即汗法,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野棉花根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16卷(又有14卷本)。明·朱惠明撰。刊于1594年。本书师承魏直《博爱心鉴》一书,而在痘疹的分期、辨证、证治等方面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发挥。最后二卷为《慈幼心传》,重点记述小儿杂病证治。本书曾收
病证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等篇。指目眦生疮。参见眦赤烂条。
病名。《医贯》卷五:“耳脓即停耳。”系指耳内流脓。详聤耳条。
病证名。见《类证治裁·腰痛》。又称风腰痛。详该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鸡屎藤之别名,详该条。
指未时。《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日昳慧。”参见十二时条。
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牙槽风初起先齿痛不已,后牙根肉浮肿,紫黑色,或出血,久则腐烂而臭。”多由阳明痰毒邪火上薰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可选用五味消毒饮、清胃散等加减。参见骨槽风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