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张氏医通·大小府门》。即五更泄,详该条。
同里实。详该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即胞宫。详该条。
见《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为黄蓬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千金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云岐子脉诀条。
脏腑惊证之一。出金·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详脏腑惊证条。
解剖部位名称。出《灵枢·忧恚无言》篇。又名小舌、蒂丁、蒂中、喉花、蒂中、帝中、帝钟。为口腔内软腭游离缘之向下突出者,张口作“啊”音即可见。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
病名。见佚名《抄本眼科》。即风火眼。详该条。
书名。3卷。清·陈耕道撰。刊于1801年。卷上辨论章,系疫痧(即猩红热)的总论部分;卷中见象章,为疫痧证治;卷下汤药章,列所用方药,并订立了疏达、清散、清化、下夺和救液五法,作为治疗本病的法则。附汤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