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阴阳相乘相伏之象。如寸部虽见沉涩而短的阴脉,但有时夹有浮滑而长的阳脉,故称。《难经·二十难》:“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见《中国经济植物志》。为金银花之处方名,详该条。
见《滇南本草》整理本。为臭灵丹之别名,详该条。
襁,布幅,用以络员;褓,小儿的被,用以裹复。泛称背负小儿的东西。亦用以代指婴儿时期。
【生卒】:六至七世纪【介绍】:隋唐时期医学家。籍贯不详。大业中(605~616年)曾任太医侍御,很有名望。撰有《黄帝内经太素》30卷,是注解《内经》最早的医家之一,对后世研究《内经》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病证名。见《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即手缩、脚缩、舌缩、唇缩、阴缩,属小儿危重证候。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小连翘之别名,详该条。
《外科真诠》方。瓦上陈土、炒黄柏各三钱,生甘草二钱,冰片三分。为末,蜜、醋调,涂患处。治厥阴肝经虚火外发而致的胡漏丹,症见阴囊下红肿。
【介绍】:见葛正蒙条。
病名。出《疠疡机要》卷上。即疠风。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