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之一。指三阴疟疟邪游溢他经而成。《症因脉治·游疟》:“游疟之症,先起三疟,后又加一发,连发二日,只停一日,如少阴经子午卯酉日之疟,至明日辰戌丑未又加一发,此少阴之疟,余邪游入太阴;又如辰戍丑未之疟
即鼻流清涕。《素问·脉解篇》:“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素问玄机原病式》:“鼽者,鼻出清涕也。”详鼻流清涕条。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经行则血虚,血虚则生内热,加于风邪客热乘虚而入,聚于阳明,此斑之所由发也。治法疏风、清热、凉血,不可辛湿之药,宜犀角连翘饮(犀角、连翘、丹皮、生地、枳壳、荆芥、白芷、前胡
【介绍】:宋代儿科医生。生平欠详。著有《小儿形证方》2卷。
证名。指咽部作痛,多由邪火上盛所致。《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赤水玄珠·咽喉门》:“嗌即咽之低处也。”又“盖病喉痹者,必兼咽嗌痛,病咽嗌痛不能兼喉痹也。”
《疫喉浅论》卷下方。人中黄、豆豉、浙贝母、牡丹皮、玄参、连翘壳、金银花、木通。加白蜜一大匙,水煎服。治少阴疫喉,咽腐不利,烦满昏寐,脉细数,身热痧隐,邪未宣达,火已鸱张。若神昏加犀角;相火旺者加天门冬
见《神农本草经》。为泽兰之别名,详该条。
滋养胎儿的液体。《婴童百问·初诞》:“婴童在胎,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成,五脏六腑,百骸之体悉具,必藉胎液以滋养之。受气既足,自然分娩。”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咯血》。指痰唾涎中带有血丝、血点。《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痰涎血者,脾家畜热所致,宜加味逍遥散,清肺汤;而痰唾中带有红丝红点,病尤为甚,其条分缕判,则有由六经之火者,宜山栀
①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肺形草之别名。②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铁马豆之别名。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