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温疫论》下卷:“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所谓温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温病学说亦称伏邪为“伏气”,参见
【介绍】:见忽泰必烈条。
见注市条。
经穴别名。《素问·气穴论》:“背俞二穴。”王冰注:“大杼穴也。”
病证名。指患缠喉风颈项外面肿如蛇缠绕者。《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此症外面症如蛇缠,颈身发潮热,头目大痛,其症其肿紫糖色。”多由毒火炽盛上炎所致。治宜清热泻火、消肿解毒。可选三黄凉膈散、普济消毒饮等加减
见《外科正宗》。即皮肤针。见该条。
见《西藏常用中草药》。为通经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幼科准绳》集三。即胎热丹毒。见该条。
见《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肿病表现的五种危险症候。即五心肿、人中肿、舌头肿、膝胫肿、阴茎肿。
证名。出《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指大病后因体虚而多汗。参病后多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