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院院使
元、明、清代医官职称。为太医院的高级官职。元代置太医院使2人,始设于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官阶正二品,以后各代略有增减,其官阶亦有变化。参见太医院条。
元、明、清代医官职称。为太医院的高级官职。元代置太医院使2人,始设于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官阶正二品,以后各代略有增减,其官阶亦有变化。参见太医院条。
见《本草便读》。为桑螵蛸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黄良佑条。
见《本草纲目》。为凤眼果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即胃脘痈。见该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番杏之别名,详该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楮实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千金翼方》。即曲池,见该条。
病证名。《活法机要·吐证》:“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有阴有阳。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其脉浮而匿。其证或先痛而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宜消积导滞,可用紫沉丸,或用木香槟榔等分为末调服。
指上眼睑。见目弦条。
指素有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的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