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四满丸

四满丸

①《外台秘要》卷九引《古今录验方》方。炙蜈蚣二枚,炒芫花根五分,踯躅花四分,干姜川芎桂心各四分,人参细辛各二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大豆大,每服五至十丸,米饮送下,日三次。治五嗽(气喘、痹嗽、燥嗽邪嗽冷嗽)。②《外台秘要》卷九引深师方。干姜、桂心、踯躅花、川芎、紫菀、芫花根皮各二分,人参、细辛、炙甘草半夏鬼督邮各一分,炙蜈蚣(去头足)一条。为细末,炼蜜为丸,大豆大,每服五至八丸,米饮送下,日三次。治五嗽(上气嗽、饮嗽、燥嗽、冷嗽、邪嗽)。

猜你喜欢

  • 隔皮取脓散

    《疮疡经验全书》卷四方。驴蹄、五倍子各一两,炒荞麦面二斤,白盐五钱,草乌四钱。为末,水调作饼,慢火炙黄,去火毒,研细末,醋调成膏,摊贴患处。治一切肿毒。

  • 痄腮

    病证名。小儿常见的急性传染病。见明·秦景明《幼科金针》。又名炸腮、含腮疮、蛤蟆瘟。临床以发病急,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其特征,或伴有恶寒发热,轻度全身不适及咀嚼不便等症。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冬春两季为多见

  • 虫斑

    饮食不洁,虫积内生,虫毒气滞显于颜面皮肤而成。多见于儿童。面部有境界明显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淡白色斑片,上覆有少量灰白色糠状鳞屑,即单纯糠疹。这些征象均可作为诊断蛔虫病的参考。

  • 香橘饮

    《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一方。木香、白术、半夏曲、橘皮、茯苓、砂仁各五分,丁香、炙甘草各一分。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治气虚眩晕。

  • 胎前脚痛

    病证名。《女科秘要》卷二:“此下元气血虚弱,又兼风邪,宜行气行血,服乌药顺气散。”(麻黄、陈皮、乌药、僵蚕、川芎、枳壳、甘草、白芷、桔梗、干姜)

  • 鼓舌

    病证名。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指小儿舌上生疮肿大,其形肿大如吹泡者,为邪热风毒上壅所致。

  • 腹中

    指腹腔及其内脏组织。如腹腔内脏腑器官疼痛称腹中痛。《素问》有专篇讨论腹腔几种疾病,名《腹中论篇》。参见腹中论篇条。

  • 叶后珠

    见《四川中药志》。为珍珠草之别名,详该条。

  • 小吉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少泽穴,见该条。

  • 曲鳅

    病名。《疡科心得集》卷中。即委中毒,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