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二。多因胃热络伤,或心、脾、肝、肾劳损而致。《临证指南·吐血》:“内因起见,不出乎嗔怒郁勃之激伤肝脏,劳形苦志而耗损心脾,及恣情纵欲以贼肾脏之真阴真阳也。”其症身无表邪,脉不浮
远,远离、避开。指使用热性药物应避开火热主令之时,即气候炎热之际不宜用大温大热的药物或食物。《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
病名。见《脉因证治》卷下。《咽喉脉证通论》:“此症风因痰湿热,久积于内;或食炙煿厚味太多;或房劳抑郁所致。症见耳下红肿,渐趋项下及结喉之间。一边者轻,两边者重。喉内帝丁左右两旁如蛇盘之状,有黄白二色,
病证名。不孕症型之一。《叶氏女科证治》:“妇人血虚经滞,蓄积不行,小腹疼痛,久不成胎,宜五物煎(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肉桂)。”
①侵入人体的外邪。亦称客气。《灵枢·小针解》:“客者,邪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客者除之。”②侵犯、中。《素问·玉机真藏论》:“风寒客于人。”③寄居、留止。《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邪气入而不
指五脏宜用苦剂,六府宜用辛剂。《儒门事亲》卷十四:“……五苦者,五脏为里属阴,宜用苦剂,谓酸苦涌泄为阴;六府为表属阳,宜用辛剂,谓辛甘发散为阳,此其义也。”联系临床实际,这种说法有一定指导意义。
南北朝时称双生为厘孳。详双生条。
理筋手法之一。即提弹法。详见该条。
【介绍】:南北朝时北魏医生。履贯欠详。
脉学著作。3卷。清·余显廷校订。刊于1876年。余氏叔祖父余燕峰曾以《诊家枢要》为基础,杂采诸家学说,详辨脉象,编成《脉理》一书。显廷据《脉理》予以校订补充。书成,其父余丽元定名《脉理存真》,并撰滑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