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中藏经》卷二。多因痰湿、瘀血、食积、或肝火亢盛所致。亦可继发于腮腺炎之后。症见单侧睾丸肿大、疼痛下坠。偏左者多为瘀血、肝火;偏右者多是痰湿,食积。因痰湿瘀血者,治宜橘核丸;肝经火热者,宜龙胆
①早晚。②通潮汐。《素问·五脏生成》:“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
病名。出《儒门事亲》卷八。瘤体多生于手背,内容物如桃胶,故名。治法宜以三棱针穿破瘤体,挤出内容物或用丰术治疗。即腱鞘囊肿。
病证名。指劳神伤心所致的虚咳。《不居集》卷十五:“劳神咳嗽,咳而因劳神伤心,烦热自汗,咽干咯血。”治宜劫劳散、梦授天王补心丹等。参见咳嗽、劳咳、心咳条。
①指音调。如宫、商、角、征、羽五音。②指闻诊方法之一,即听声音。包括病人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啼哭等方面的声音,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见《四诊抉微》)。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小儿五脏偏热而引起热证的合称。分心热、肝热、脾热、肺热、肾热。详见各条。
构成面颅的骨块,包括上腭骨、颊车骨、颧骨、鼻骨、泪骨、甲介骨、口盖骨、鼻柱骨、舌骨等。详上腭及各骨条。
指鼻中隔。实际由三骨组成,即鼻软骨、筛骨正中板、犂骨。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千日红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KI1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髓府、髓中。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下2寸、旁开0.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另说在脐下1.5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