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纲目》。为泽漆之别名,详该条。
十剂之一。用补益药物组成,具有滋补五脏气血阴阳作用的方剂。《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①指肾。《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太阴,肾也。”②指两足之三阴经络。《灵枢·阴阳系日月》:“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
病证名。①指口、耳、鼻皆出血。见《圣济总录》卷七十。又名鼻大衄。详见该条。②指九窍同时出血。《血证论》卷二:“大衄者,九窍出血之名也。此非疫疠,即中大毒。人身止此九窍,而九窍皆乱,危亡之证,法在不治。
指脏腑经络之气长期郁滞,不能通畅下行的病机。《素问·通评虚实论》:“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集验背疽方》方,又名括蒌散。大栝蒌二个,当归(酒洗)、甘草各五钱,乳香、没药各一钱。为末,酒煎分三次服;药渣敷患处。治乳痈,痈疽瘰疬,便毒。《疡医大全》亦有本方,但无乳香。
指肾气、肾阴、肾阳不足所致的各种证候。《脉经》卷二:“肾虚,……病苦心中闷,下重,足肿不可以按地。”《圣济总录》卷五十一:“肾虚,论曰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若肾气虚弱,则足少阴之经不利,故其证
即血液。因血属阴,故称。《灵枢·通天》:“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参见血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巴豆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钱秀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