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回气条。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亦名子癎,亦名子冒也。”即子癎。详该条。
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又称贴燲药,泛指外敷药。与敷贴义同。其组方有寒凉药与温热药之不同;具体用法亦因病情之不一而有所差异。参见薄贴、敷药各条。
指伤寒禁吐之证。①太阳病应发汗禁吐。②少阳病禁吐。③少阴病膈上有寒饮者禁吐。
见《外科启玄》卷二。婴孩气血未充,筋骨未坚,脾胃脆弱,若患痈疽,宜用内托、内疏和缓之药,不可用峻猛之剂。
见针方六集条。
见《浙江中药资源名录》。为野木瓜之别名,详该条。
脉象之一。脉来绷紧,状如车绳转索,多见于寒邪、痛证、宿食。《濒湖脉学》:“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证名。指瞳神散大。《银海精微》:“瞳人之大小随黄仁之展缩,黄仁展则瞳人小,黄仁缩则瞳人大,……肝受风而不展辘轳,则瞳人环圆也,随肝轮而缩,觉见瞳人大不收,号曰辘轳展开症。”治宜祛风涤痰,用僻巽绽子加减
即火力大而猛。发散取汗药宜用武火,不宜久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