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杜鹃花之别名,详该条。
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形容微微汗出之状。
病名。见清·佚名《眼科易知》。即睥生痰核。详该条。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盘龙参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亦称疟母。见《鸡鸣录》。《症因脉治·疟母》:“即痰血痃癖也。疟久不愈,胸腹胁肋,有癥瘕痞癖,为患不瘥,此疟母之症也。”本症即慢性疟疾或疟疾反复发作所致的肝脾肿大。详见疟母条。参见痞条。
【生卒】:1610~1674?【介绍】:清代著名医家。字隐庵。浙江钱塘(今杭州市西)人。其先祖居河南,九代世医。张氏幼年丧父,学医于张卿子门下,复受名医卢之颐的影响。张氏业医数十年,在杭州胥山建侣山堂
推拿穴位名。即大天心。见该条。
见《中医杂志》,(12):812,1958。为桃南瓜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指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古人观察到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及山林多蚊地带。《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称疟病。多因风寒暑湿之邪,客于营卫所致。因体质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香蒲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