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五邪

五邪

五脏病邪的合称。《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邪在肝,则病两胁中痛,……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②指五种病因。《难经·四十九难》:“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③指五脏各自对〈2〉的五种病因的反应。《难经·五十难》:“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所指的五种邪,均与五脏的五行属性联系。④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⑤《灵枢经》篇名。五邪,指五脏的病邪。本篇主要讨论邪在肝、心、脾、肺、肾所出现的证状和针法,故名。

猜你喜欢

  • 舌红

    舌质比正常的淡红色较深,主热证。《伤寒舌鉴》:“夫红舌者,伏热内蓄于心胃,自里而达于表也。”临床上根据红色的深淡,结合舌苔以辨别热的部位和轻重。一般来说,深红而有黄苔为实热;鲜嫩红色为虚热;红瘦无苔为

  • 苦葫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水胡满之别名,详该条。

  • 万氏家传育婴秘诀发微赋

    见育婴秘诀条。

  • 神农本草经通俗讲义

    书名。1册。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编。本书以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为蓝本,除注释原文外,增加了科属、形态、产地、性味、归经、用量、禁忌、贮藏、炮制、参考等项,并附药物图。1959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 冬应中权

    冬季应时的脉象。出《素问·脉要精微论》。冬季严寒,阳气固密,脉象相应沉伏,像秤锤一样下垂。

  • 小金丝膏

    《串雅内编》卷二方。沥清、白胶香各二两,乳香二钱,没药一两,黄蜡三钱,香油三两。熬至滴水不散,倾入水中,拔扯千遍收贮,用时捻作饼,贴患处。治疥疮疖毒。

  • 风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见《银海精微》。又名巽廓、巽风廓、养化廓。①《审视瑶函》:以(气)轮上血脉丝络为凭,“巽位东南,络通中焦之腑,脏配心包。”②《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风廓即风轮也,风轮属肝,肝与

  • 心疸

    病名。①九疸之一。《外台秘要》卷四:“心癉,烦心,心中热,葛根主之。”②《辨证奇闻》:“心疸之症,烦渴引饮,一饮水即停于心之下。时作水声,胸前时多汗出,皮肤尽黄惟两目独白、人以为黄疸也,谁知是心中虚热

  • 酒杯花

    见《南方主要有毒植物》。为黄花夹竹桃之别名,详该条。

  • 产后郁冒

    病名。①出《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郁指郁结而气不舒,冒指昏矇而神不清。因产后失血过多,汗出腠理不密,寒邪乘虚侵袭所致。由于正气内虚,不能驱邪外达,反逆而上冲。症见头眩目瞀,郁闷不舒。《金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