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五疳

五疳

五种疳证的合称。①同五脏疳证。《小儿药证直诀》:“疳证有五,谓五脏所受,故得其名。”五疳,即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详各条。②《诸病源候论》卷十八:“五疳,一是白疳,令人皮肤枯燥,面失颜色;二是赤疳,内食人五脏,令人头发焦枯;三是蛲疳,食人脊膂,游行五脏,体重浮肿;四是疳蟹,食人下部,疼痒腰脊挛急;五是黑疳,食人五脏,多下黑血,数日即死。”详各条。

猜你喜欢

  • 雄黄草

    见《陕西中药志》。为白屈菜之别名,详该条。

  • 曾德显

    【介绍】:见曾世荣条。

  • 余芳亭

    【介绍】:见余梦塘条。

  • 厌黄

    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四肢烦疼,手足无力,吐逆,不下饮食,渐渐瘦弱。”治用灸烙法,内服大黄汤等方。参见黄疽有关条。

  • 黄连补肠汤

    《医学入门》卷六方。黄连四钱,茯苓、川芎各三钱,酸石榴皮五斤,地榆五钱,伏龙肝二钱。为粗末,每服八钱,水煎服。治大肠虚冷,痢下青白,肠中雷鸣。《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载有本方,但名黄连补汤。

  • 刺风

    病证名。①指风寒蕴滞生热,遍身如针刺者。《圣济总录》卷十二:“刺风者,以气血为风寒所侵,不得宣利,则蕴滞而生热,寒热相搏于皮肤之间,淫跃不能发泄,故遍身如针刺也。其痛甚若刀划者,谓之蛊风,与刺风相似,

  • 蒋武生

    【介绍】:见蒋用文条。

  • 上热衄血

    证名。见《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一。指膈以上蕴热所致的衄血。《证治要诀·诸血门》:“上膈极热而衄者,金沸草散去麻黄、半夏,加茅花如荆芥数。”《张氏医通·衄血》:“六脉俱大,按之空虚,心动面赤,善惊上热,乃

  • 条剂

    外用药的一种剂型。将药末附粘于纱布条上,或单用药末加浆液搓成药条,插入伤口,用以化脓或腐蚀瘘管。

  • 清肠润燥

    润燥法之一。治疗大肠燥热而便秘的方法。患者大便干结、口臭唇疮、面赤、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实,用麻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