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乳痨

乳痨

病名。乳疾的痨症。出《秘传外科仙方》。多由肝气郁结胃经痰浊凝结所致。初起结核形如梅李,硬而不痛,皮色如常。数日后肿块渐大,与皮肤粘连,隐痛,皮色转微红,肿块逐渐变软成脓,脓稀呈白汁,腐肉难脱,周围皮色暗红,疮口难敛。病变可延及胸胁、腋下。久溃不愈者,多呈现阴虚火旺之症。治宜:早期内服神效瓜蒌散或蒌贝散,外用隔蒜灸,并贴绀珠膏;若成脓兼用八珍汤加姜炒香附夏枯草蒲公英补之;若阴虚之证已见,宜服六味地黄汤,以培其本。疮口按溃疡处理。然此病久而成痨者,不易奏效。

猜你喜欢

  • 妇科秘传

    见竹林寺女科秘书条。

  • 双龙摆尾

    小儿推拿方法。出明·周于蕃《幼科推拿妙诀》。又名二龙摆尾。操作方法有三种。①左手屈按儿中指无名指,右手摇其食、小二指。见《小儿推拿秘诀·手上推拿法》。②右手拿儿食指,左手拿小指,往下摇拽。③左手托儿斗

  • 叉喉

    病名。又名叉喉风,见《重楼玉钥》卷上:“严氏赤散:治一切喉痹、缠喉、双单鹅、叉喉恶证。”本病见先咽喉作紧,风痰上涌,多有绵涎,内紧外浮肿,不能饮食,渐至咽喉紧闭,如叉叉住,故名叉喉。治疗:外用冰硼散、

  • 许叔微

    【生卒】:1079~1154年【介绍】:宋代医家。字知可。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幼年家贫,父母相继病死,成年后精心钻研医学,遇有病者求诊,不问贫富均细心治疗,救活了无数患者。绍兴二年(1132)科

  • 玉苏子

    见《中药志》。为白苏子之别名,详该条。

  • 糜茸丸

    《普济本事方》卷二方。麋茸(酥炙黄,燎去毛,如无以鹿茸代)、菟丝子(酒浸、晒干,用纸条子同碾取末)各一两,炒大茴香半两。为末,用羊肾二对,酒浸煮烂去膜,捣和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

  • 眉头

    ①眉毛的内侧端。②指攒竹穴。属膀胱经。位于眉毛的内侧端。《素问·骨空论》:“从风憎风,刺眉头。”王冰注:“谓攒竹穴也。”

  • 斜飞脉

    一种生理性变异的脉位。桡动脉从尺部斜向桡骨茎突背处侧,向合谷方向伸延。切脉位置应相应改变。

  • 撅骨伤

    病名。见《伤科补要》卷二。即尾骨伤。见尾闾骨伤条。

  • 五味之一。咸为水味,入通于肾,故为肾所主之味。《素问·宣明五气篇》:“咸入肾。”咸味药物多入肾经,有补肾填精或滋阴潜阳作用,前如鹿茸、海狗肾之类,后如龟版牡蛎之类。另外咸味药尚有软坚润燥通下作用,如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