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诗词古文>朱敦儒生平

朱敦儒生平介绍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查看朱敦儒的诗词古文

评价

在两宋词史上,能比较完整地表现出自我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的,除朱敦儒之外,就只有后来的辛弃疾。苏轼作为新词风的开拓者,虽然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抒情自我化的方向,但他还没有将自我完整的人生历程和整个精神世界写进词中(另一半写在人的诗里),诗词的表现功能还有所区分--词多言情,诗多言志和叙事。李清照也恪守这种惯例。朱敦儒则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不仅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后来的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辛弃疾《念奴娇》词就明确说是“效朱希真体”,陆游年青时曾受知于朱敦儒,为人与作词都受朱敦儒的熏陶,他的名作《卜算子·咏梅》即与朱敦儒的《卜算子》(古涧一枝梅)风神相似。

介绍

  朱敦儒,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少室山人。他是宋代著名词人,河南(今洛阳)人。他常以梅花自喻,不与群芳争艳。靖康、建炎年间,隐居故乡,写就了许多描写洛阳自然山水和名胜风物的词作。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两次举荐为学官而不出任。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有人向朝廷推荐朱敦儒,言敦儒有经世之才。高宗于是下诏任他为右迪功郎,并命肇庆府督促他赴临安任职。敦儒仍不肯受命,在众亲朋的劝说下,他方应诏前行。到了临安,赐进士出身,授予秘书省正字,尔后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后因发表主战言论,并与主战派李光等人一道,受到右谏议大夫汪勃的弹劾,于1149年被免职。不久,上疏请求退居嘉禾,晚年在秦桧的笼络下出任鸿胪少卿。

  朱敦儒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学创作上,其词作语言流畅,清新自然。他的词风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的词风激昂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由于家庭富裕,所以早年居洛时,经常狎妓怡游,寻访洛阳一带的山川名胜。他在后来所写的词中,曾对这段浪漫快乐的生活做过深情的回忆。在《雨中花》中写道:“故国当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在《临江仙》中写道:“生长西都(洛阳)逢化日,行歌不记流年。花间相过酒家眠。乘风游二室,弄雪过三川。”词中提及的伊川、洛浦二室(嵩山的太室峰、少室峰)、三川(伊水、洛水、黄河,泛指河洛大地)都是洛阳一带的山水胜地。“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与疏狂。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他的轻狂和傲骨,通过这几句激情洋溢的词,表现得淋漓尽致。

  南渡之初,朱敦儒站在主战派一边,所写的词比较具有现实意义,多忧时愤乱之作,“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沉痛凄怆,非常感人。到了晚年,过着闲适生活,词中充满了浮生若梦的消极思想与诗酒自放的颓废情调。

  比起北宋末的多数词人来,他在题材开拓方面作了很多努力,除了忧时愤乱与闲适生活两类词外,还有宫怨、游仙以及讽刺世情方面的作品。他后期的词,语言清新晓畅,明白自然,并常以寻常口语入词。总体而言,他的词风格旷达,一扫绮靡柔媚的风气,继承苏轼而又有变化,自成一家,在当时词坛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朱敦儒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今录诗九首。

猜你喜欢

  • 潘音

    (1270—1355)绍兴新昌人,字声甫。生十岁而宋亡,闻长老谈崖山事,即潸然涕下。长从吴澄学,读夷齐传,击节愤叹。以荐召,不就。筑室南洲山中,名其轩曰“待清隐居”。有《待清遗稿》。

  • 周玄

    福建闽县人,字微之。与黄玄皆出林鸿门下,称二玄。永乐中以文学征,授礼部员外郎。尝挟书数千卷,居长乐高柄家,读书十年,卒业尽弃其书,谓已尽在腹中。为闽中十才子之一。有《宜秋集》。

  • 邹承垣

    邹承垣(1696-1761),字义章,号漱泉,清江苏无锡人。邹承垣为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科三甲进士。曾任福建南靖县知县。乾隆六年(1741年)十月调任台湾府海防同知。

  • 虞姬

    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名虞(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有美人名虞”的记载)。一说姓虞(在《汉书·项籍传》中有“有美人姓虞”的记载)。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一说今江苏省沭阳县颜集镇虞溪村,一说今常熟虞山脚下虞溪村,一说今绍兴县漓渚镇塔石村)。相传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逝世年龄正史并无记载,据野史记载,虞姬“{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2年}年仅28岁。

  • 马祖常

    马祖常(1279~1338)元代色目人,回族著名诗人。字伯庸,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延佑二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元仁宗时,铁木迭儿为丞相,专权用事,马祖常率同列劾奏其十罪,因而累遭贬黜。自元英宗硕德八剌朝至元顺帝朝,历任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江南行台中丞、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为文法先秦两汉,宏瞻而精核,富丽而新奇,内容多制诏、碑志等类作品,诗作圆密清丽,除应酬之作外,亦有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

  • 李林甫

    李林甫(683年-753年1月3日),小字哥奴,祖籍陇西,唐朝宗室、宰相,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曾孙,画家李思训之侄。李林甫出身于唐朝宗室郇王房,早年历任千牛直长、太子中允、太子谕德、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后以礼部尚书之职拜相,加授同三品。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 高鹗

    高鹗(1758年—约1815年),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行一、红楼外史。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出版史、传播史上首个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两位主要编辑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清代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辽宁铁岭人,自署铁岭高鹗、奉天高鹗,其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高鹗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士及第,历官内阁中书、汉军中书、内阁典籍、内阁侍读、江南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等职。有《月小山房遗稿》《砚香词·簏存草》等作品传世。

  • 苏易简

    苏易简(958—997)北宋官员。字太简,梓州铜山(今属四川)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第一,状元。为将作监丞、升州通判、翰林学士承旨,历知审官院、审刑院,迁给事中,拜参知政事,至道元年,出知邓州,移陈州。以文章知名,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及文集。《文房四谱》全书共五卷,笔谱二卷,其余各一卷,附笔格、水滴器。书前有徐铉序,末有自序。

  • 张衮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后梁开平初,仕梁为中书舍人。三年(909),奉敕与太常卿李燕、御史司宪萧顷等人共删定律令格式。末帝贞明时,历御史司宪,奉诏与李琪、郤殷象、冯锡嘉等人修撰《太祖实录》30卷,今不传。事迹散见于《旧五代史》卷三、卷九,《资治通鉴》卷二六二,《五代会要》卷九。《全唐诗》存诗6首。

  • 洪昇

    (1645—1704)清浙江钱塘人,字昉思,号稗畦、稗村、南屏樵者。康熙七年国子监生。二十八年,因在“国丧”期间演所著《长生殿》斥革。晚年醉酒登船,落水死。以词曲著名,《长生殿》外,有《四婵娟》等,另有《稗畦集》、《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