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Gù

【源】 ①源自己姓。顾伯,夏商时侯国(故城在今山东范阳东南50里之顾城),成汤伐韦顾,子孙散亡,以邑为氏(7,11,12,17,60)。②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时别封其子为顾余侯,初居会稽,亦称顾氏(7,12,17,60)。③清时贵州贵阳定番州顾氏土司,始姓于元朝(72)。④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又,清满洲八旗姓伊尔根觉罗氏自礼部尚书顾八代始,子孙以顾为氏(23)。今满族姓(344)。⑤裕固族顾令氏,汉姓为顾(198)。⑥锡伯族郭尔佳氏(亦作顾尔佳氏),汉姓为顾(201)。⑦蒙古(344)、壮(109)、回等民族有均有此姓。【变】 今亦俗作〔〕。【望】 武陵(17,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5%,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江苏、浙江等省多此姓,2省顾姓约占全国汉族顾姓人口60%。【人】 顾安朱,周时人(21)。顾综,东汉时吴人,明帝时官至尚书令(6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泸水、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苗、彝、白、壮、土家、锡伯、裕固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己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 《姓氏考略》 注引 《唐书·宰相世系表》亦云: “出己姓。顾伯,夏商诸侯,成汤伐韦、顾,顾之子孙散亡,以邑为氏。” 今河南范县东南五十里处有顾城,即古顾国遗址。②又据 《顾谱》云: “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亦为顾氏。” 又,《姓氏考略》注云: “出姒姓,越王勾践之支庶,封於顾邑,子孙遂氏焉。世为吴著姓,望出武陵。” ③或为满族姓所改。《清通志·氏族略》 载: “顾八代,官礼部尚书。谥文端。本姓伊尔根觉罗氏,自八代始,子孙以顾为氏。”此则以名为氏。④或为锡伯族之固尔佳氏所改。本氏族名,或以为姓。后改为单姓 “”,盖取固尔佳氏之首音谐“”而得。⑤或由裕固族之顾令 (或作 “顾勒都斯”) 氏所改。本房族名,或以代姓。后改单姓“”,取顾令氏之首音谐“”而得。

汉代有顾翔; 三国时吴有顾雍,丞相; 唐代有顾况,诗人; 明代有顾炎武,学者。

猜你喜欢

  • 步叔

    读音:bù shū【源】 春秋时孔子弟子步叔乘,齐人,字子车,其后以步叔为氏,见《元和姓纂》(7,12,17,60)。【望】 鲁郡(17,60,418)。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

  • 读音:Píng【源】 评,官名。汉有廷尉平,隋改为评事,属大理寺,掌平决刑狱。因官为氏,见《姓苑》(15,21,62)。【布】 北京(91)、安徽淮南(362)、四川成都(91)、台湾高雄(68、26

  • 读音:yě【源】 原系蒙古人姓(15,21,60)。【布】 北京、湖北武汉(91)、钟祥(388)、四川成都(91)、江苏武进(314)等地均有此姓。【人】 也伯先,明时安徽怀宁人,洪武初岁贡,任训导

  • 统万

    读音:tǒng wàn代北人姓,后改为万氏。(见《魏书·官氏志》)

  • 烏吉里

    读音:Wūjílǐ【综】 清正黄旗满洲委前锋五尔都山之妻为乌吉里氏(260)。又,清正白旗满洲生员八十一之妻为乌几里氏(260),〔乌几里〕似即乌吉里之异译。

  • 读音:Jié【源】 见《中国姓氏集》(62)及《中华姓府》(63)。【布】 江苏武进有此姓(314)。《姓氏词典》 引 《千家姓》 收载,又作 “卩”,未详其源。

  • 李滿

    读音:Lǐmǎn《姓氏词典》收载,其注云: “今内蒙古有此姓。”未详其源。

  • 取慮

    读音:Qiūlǘ【音】 亦音秋闾(Qiūlǘ)、陬闾(Zōulǘ)(60,62)。【源】 春秋时徐偃王之食邑取虑(故城在今江苏睢宁西南),因氏(6,7,12,60)。【布】 唐时临淮郡有此姓(6,7,

  • 读音:miǎn【音】 亦音问(Wèn)(6,10,12,63)。【源】 系自姬姓。春秋时卫大夫公孙免馀之后,以名为氏(6,7,12,17,26)。【望】 上郡(17,418)。【人】 免乙,汉时上郡太

  • 读音:Xī【源】 或以溪水为氏(62)。亦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布】安徽淮南(362)、浙江普陀(297)、江苏武进(314)、四川安县(322)、武胜(321)、中江(345)、山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