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Dèng

【源】 ①黄帝臣邓伯温国,其国当在今山东运河以东,蒙山抱犊崮以西,大汶河以南,及黄河北岸的阳谷、寿张等县,是以邓姓在黄帝时有之,不始自殷邓之后(62,87)。②夏仲康支庶封于邓(故城在湖北襄樊北),后因氏(17)。③殷商高宗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故城在今河南邓县)为邓侯,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6,7,12,15,17)。④春秋时蔡地有邓城(故城在今河南郾城东南35里),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即其地也。当以地为氏。故称春秋郑有邓析,又为一氏(12)。⑤晋时羌人姓,见《通鉴》(242)。⑥五代时南唐李从镒,后主煜第八子,封邓侯。宋太宗光义诏捕南唐宗室甚急,其子天和逃,以父封改为邓氏,见湖南《安化邓氏谱序》(60,62)。⑦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盖州等地(23)。今满族姓(344)。⑧清广西庆远府土司邓氏始于明朝(72)。⑨瑶族姓(117,118)。又,瑶族勒当氏,汉姓为邓(117)。⑩京(104)、壮(109)、蒙古(255,344)、水(124,126)、彝(130)、哈尼(137)、苗(130)、羌(194)、土家(175)等民族均有此姓。【望】安定、南阳(17,60,418)。【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54%,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四川、广东等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邓姓人口45%。【人】邓通,汉时南安人,官至上大夫(62)。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乐亭,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苗、瑶、彝、水、京、羌、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①郑樵注云:“曼姓。商之侯国,其地今襄阳邓城是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庄十六年,楚文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②又云:“又,郑有邓析,复为一氏。”此似出自姬姓。③或以封邑为氏。《姓氏考略》注云:“殷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为邓侯。后以为氏。”则此当系出子姓。④或为李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安化邓氏谱序》云:“南唐李从镒,后主煜第八子,封邓王。宋太宗诏捕南唐宗室甚急,其子天和逃,以父封为姓。”

汉代有邓通,世富;元代有邓文原,绵州人,书法家。

猜你喜欢

  • 完顏

    读音:Wányán/Wanggiya【源】 ①金时女真人姓。完颜为金时部落之名,当以部为氏(24,63,71)。完颜共有十二部,如忒保水完颜部、神德水完颜部等,皆为完颜氏,而金宗室完颜氏出自虎水完颜部

  • 耶羅多

    读音:Yéluóduō【源】 金时女真人姓,见《高丽史》(71,431)。疑即移剌氏(71)。

  • 公沙

    读音:gōng shā【源】 见《姓苑》(6)。系以王父字为氏(60,62)。【人】 公沙穆,东汉时北海胶东人,弘农令,后迁辽东属国都尉(21)。公沙仲穆,唐时人,著《太和野史》十卷(21)。历史上罕

  • 鼐爾

    读音:Nàiěr历史上党项人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西)夏殿前太尉鼐尔·思聪。”未详其他。

  • 科爾遜

    读音:Kēěrxùn【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锡喇穆楞(23,63)。【变】 清蒙古镶黄旗中有科尔孙氏(259),镶黄旗蒙古马甲齐尔特之妻为克尔苏氏(260),〔科尔孙〕、〔克尔苏〕等似即科尔逊之异译

  • 韩信

    读音:hán xìn韩王信之后有韩信氏。(见《元和姓纂》)

  • 那色波

    读音:nā sè bō【源】 唐时西域康国(即康居,约在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居民操突厥语)九姓之一。九姓皆为支庶分王,第九曰那色波,见《唐书》(60,62)。古代康国姓氏。《姓氏考略》

  • 魚孫

    读音:Yúsūn【源】 ①春秋时宋公子目夷,字子鱼,其后以鱼孙为氏(12,15,60)。②春秋时宋大夫鱼石奔楚,其孙留国,因以为鱼孙氏,见《姓苑》(6,11,17)。【人】 鱼孙登,汉时北海相(6)。

  • 读音:Miē【源】 春秋时楚国人之姓,与芈通(25,60)。唐时扶碑上有吀氏(60,62)。罕见姓氏。 《姓氏考略》收载, 其注云: “与��同。楚姓。《路史》: 《唐

  • 豕韦

    读音:shǐ wěi祝融之后,彭姓,为商伯。(见《路史》)刘累之后,承其国为豕韦氏。(见《姓氏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