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Zhèng

郑姓的来历, 主要说法是源自姬姓。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 史称郑桓公。公元前769年郑国东迁新郑, 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 郑人出奔, 以原国名为氏。另外少数民族中也有以郑为姓的,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 东汉巴郡南郡蛮中有5大姓, 其一便是郑姓, 巴郡南郡蛮亦即土家族的前身。唐人樊绰所编撰《蛮书》也说巴人有4大姓, 郑姓仍是其中之一。少数民族的郑姓大多是皇帝赐姓或是因民族融合而改姓。

由于郑国地理位置的原因, 郑姓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一带。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永嘉之乱”。当时“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 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现在的郑姓已遍布全国, 并已有迁至海外的。

郑姓的名人较多, 著名者如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郑国, 开凿灌溉渠, 史称“郑国渠”。东汉郑玄, 为一代经学家, 著名的《十三经注疏》中, 《毛诗》“三礼” 多取郑玄注。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家喻户晓。2005年, 国务院批准每年的7月11日为中国的航海日, 就是纪念1405年的7月11日, 郑和在江苏太仓首次下西洋。明末名将郑成功因为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而著名, 人们把他看做民族英雄。清朝书画家郑板桥,擅画兰竹, 亦工书法、诗词, 以“诗、书、画” 三绝闻名于世, 为“扬州八怪” 的主要代表。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翻译家郑振铎一生译书无数, 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郑姓在《百家姓》里排在第七位。


周宣王封母弟友于郑,及韩灭郑,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

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弟桓父友之后也。(见《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

▲<汉>郑宽中,平陵人,经学家。<宋>郑樵,莆田人,史家。<明>郑成功,南安人,民族英雄。

猜你喜欢

  • 哈玉特

    读音:Hàyùtè【综】 清正蓝旗蒙古马甲重福之妻为哈玉特氏(260)。

  • 户卢提

    读音:hù lú tí吐蕃乞立赞立为赞普,姓户卢提氏。(见《唐书·吐蕃传》)

  • 那蔞

    读音:Nālóu【综】 代北人姓。后改为蒌氏,见《魏书·官氏志》(17,27,60)。按,似系一那蒌氏省字而成。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魏书·官氏志》注云: “后魏时代北姓。

  • 桑水

    读音:sāng shuǐ与“承桑”同。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有载,其注云: “即承桑氏。”其注“桑”亦云: “神农娶承桑氏,亦作桑水氏,桑姓所出也。”

  • 读音:Lì【源】 见《姓苑》(15,21)。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临汾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 《中文大字典》转引 《姓苑》亦收,未详其源。

  • 博勒克勒

    读音:Bólèkèlè【综】 清镶蓝旗蒙古护军常安保之妻为博勒克勒氏(260)。

  • 读音:Shà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Zhài【综】 源出不详。安徽淮南(362)、辽宁沈阳(91)等地均有此姓。现行罕见姓氏。今沈阳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

  • 拔列蘭

    读音:Bálièlán【综】 拔列兰氏后改为梁氏,见《魏书·官氏志》(7,9,12,17,27)。拔列兰为匈奴休屠部之一部,原居凉州界,三国时一部分归曹魏,已改姓梁,而随北魏徒代者,仍称拔列兰氏,至孝

  • 读音:Pái现行罕见姓氏。今福建之邵武有分布。汉族姓氏。此姓系邵武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按: 棑,即棑筏,放工或即以此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