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sù

【源】 ①汉时有治粟都尉,以官为氏(6,12,15,17,60)。②侗(113)、瑶(118)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江陵(17,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尤以湖南多此姓。【人】 粟举,汉时魏郡太守(6,7,12)。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阜平、景县,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长治,湖北之利川,湖南之长沙,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瑶族、侗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入声”部。其源不一:①郑樵注云:“汉有治粟都尉(《姓氏考略》按:‘治粟都尉’,为‘治粟内史’之误),因以为氏。”此以官为氏。《中国姓氏大全》亦注:“秦代有治粟内史。掌管财政收入为九卿之一,其后以官为氏。”②或为宿姓所改。《姓氏考略》据《程启充墓志铭》注云:“又有音讹改粟氏者,蜀宿进之后。”宿进,明正德中蜀人(或称:弘治时人),为进士。望出江陵。

三国志·魏志》袁绍魏郡太守粟举;宋代有粟彭年;明代有粟恕,户部尚书;又有粟登,弘治进士;清代有粟千种,康熙乙未进士。

猜你喜欢

  • 读音:zhòu齐大夫食邑于昼,因氏。(见《风俗通》)

  • 秃八

    读音:Tūbā【源】 元时色目三十一氏中有秃八氏(13)。【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图色〕(24)。元代“色目人”姓。为元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 《续通志·氏族

  • 读音:Fēn【源】 非汉族姓(60)。【望】 魏郡(17,60,418)。【人】 纷疆,战国时魏臣(7,11,15,17,60)。纷陁,东晋末南凉秃发乌孤之部将,鲜卑人(242)。罕见姓氏。《新编千家

  • 读音:Yùn【综】 源出不详,或系檀姓之讹。山西汾阳(278)、广西钦州(364)等地均有此姓。现行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昌黎、内蒙古之兴和、山西之阳泉及忻州等地均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亦收

  • 子舆

    读音:zǐ yú陈烈子生子沮舆,为子舆氏。(见《世本》)陈桓公生子石难,为子舆氏。(见《万姓统谱》)

  • 读音:jiān【源】 菅,春秋时宋地(故址在今山东金乡、城武接壤处)。鲁大夫食采于菅,其后以邑为氏(6,17,60)。【望】 赵郡(17,60,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菅禹,汉

  • 公儀

    读音:Gōngyí【源】 鲁之同姓,见郑玄《礼记》注(7,60)。【望】 东鲁(17,62,418)。【人】 公仪伯,周宣王时人,以力闻诸侯(7,17)。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

  • 奚灘

    读音:Xītān明代女真族姓氏。《朝鲜李朝实录》 收载。此姓金代则作“石盏”,未详其他。

  • 子穆

    读音:zǐ mù【源】 春秋时陈僖子之子为穆安,因为子穆氏(4,7,24,60)。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引 《世本》 云: “陈僖子生子穆安,因为子穆氏。”陈僖子即陈乞

  • 安邱

    读音:Ānqiū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本为地名,后或以地为氏。汉有长陵三老安邱望之。或说他得仙道。一作“安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