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iú

【源】 ①古帝尧之子丹朱之庶兄九人,封于留者之后,以邑为氏(8,17,60)。留,春秋时郑邑,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故城在今河南偃师西南35里之刘聚。②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于王畿之留(故城参见上条),以邑为氏。周庄王时留子国即是(7,60,62)。③春秋时宋有留邑,食邑者有以邑为氏(12,21)。至秦置留县,汉武帝封张良为留侯,即其封地,故城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一说,春秋时卫大夫留封人之后,见《姓源》及《广韵》。误矣,春秋时宋、陈有留地,均未属卫(7)。【变】 ①留即刘之本姓(17)。②亦作〔畱〕(9)。【望】 会稽、东海(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留盻,汉强圉侯(7,17)。留梦炎,宋时衢州人,谆祐四年进士第一,累官至右丞相,入元时起为礼部尚书(232)。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长治、运城、忻州,江西之吉安,福建之邵武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 云: “丹朱庶兄九,其封於留者为留氏。” 丹朱乃帝尧之子,故此之留氏当系出祁姓。②又引 《姓源韵谱》 云: 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③郑樵则云: “按《姓纂》: ‘卫大夫留封人之后。’ 然无据。宋有留邑,此则宋之留邑大夫,因以邑为氏。” 其地在今徐州泗水东南二十五里留城是也。④或为刘氏所改。郑樵又云: “刘诞谋逆,贬姓为留。” 《姓氏词典》 注云: 留,古地名,有二: 一为东周郑邑,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 一为春秋宋邑,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则云: “ (留),春秋郑邑,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留、刘字通也。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三十五里刘聚。” 与 《姓氏词典》 所谓 “东周郑邑,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 之说不同。而近於 《姓源韵谱》“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内,以邑为氏” 之论。⑤《广韵》 则云: “留,亦姓,出会稽。本自卫大夫留封之后,后汉末避地会稽,遂居东阳,为郡豪族。”

《姓氏词典》注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 云: “周庄王时有留子国、留子嗟,皆贤人。庄王不明,留氏放逐,国人作诗剌人,今《丘中有麻》是也。” 留,旧或作 “”。

汉代有留肹。(按, 肹, 或作肸, 音xī。 《姓氏词典》 引作 “”,误。) 又有留长孺; 三国时吴有留赞,为将军;唐代有留叔先; 五代有留从効,泉州节度使。《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引作 (宋) 留从效,永春人,清远军节度使。宋代有留梦炎; 明代有留睿。

猜你喜欢

  • 鄂卓

    读音:Èzhuō【源】 ①清满洲八旗姓。凡八派,出叶赫、辉发、黑龙江、雅克萨城(一作牙克萨城)、哈达、乌喇、英额、三姓等地(23,63,180,260)。②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叶赫(23,63

  • 白巴公

    读音:Báibāgōng【源】 见《希姓录》(22)。《姓氏词典》 引 《希姓录》 收载。未详其源。

  • 特庫沙瑪

    读音:Tèkùshāmǎ【源】 彝族姓。属沙玛家支(375)。

  • 巴圖喀喇

    读音:Bātúkālǎ元代色目人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有载。当为喀喇氏之分族。《续通志·氏族略·元·以部为氏》注“喀喇”云: “本喀喇部,即汉高车国也。《列传》 博果密,世为喀喇部大人。

  • 卜成

    读音:bǔ chéng【综】 见《抱朴子》;张澍《姓氏五书注》称:卜成犹云卦成,取其义为氏;《后汉书》作上成(60,62)。历史上罕见之复姓。《中文大字典》 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张澍语曰: “卜

  • 命提

    读音:Mìngtí现行罕见复姓。今山西之阳泉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

  • 震蒙

    读音:Zhènméng【综】 古氏,见《中华姓府》(63)。

  • 读音:qiāng见《姓苑》。枪傅,汉人。(见《万姓统谱》)

  • 布庫斯

    读音:Bùkùsī【综】 清蒙古正蓝旗中有布库斯氏(259)。又,驻防察哈尔正红旗有布古斯氏(259,260)。〔布古斯〕似即布库斯之异译。

  • 第七

    读音:dì qī【源】 系自妫姓。以次第为氏,齐诸田之后,见《潜夫论》(60,62,63)。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据《潜夫论》云: “齐诸田后。”此亦“以次为氏”,出田氏。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