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Yá【源】 ①西夏人及吐蕃人均有崖氏(91)。②清时汉族已有此姓(23)。③壮族姓(107)。【布】 广西都安(288)、北京、江苏丰县等地均有此姓。【人】 崖葑,清时曾任新宁州(故治在今广西扶
读音:Kè/Keh【综】 源出不详,广西合山有此姓(367)。
读音:Xiàoshī【源】春秋时郑人欲毁乡校,子产(即郑大夫公孙侨,又称东里子产)曰,是吾师也。因有校师氏,见《姓源韵谱》(7,11,17,24,60)。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
读音:Zuǒ【源】 ①汉族姓,明时已有,见《万姓统谱》(15,21)。②满、蒙古(344)、黎等民族均有此姓。【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佐皓,明时博兴人,正统中任登封县丞(15,21)。现
读音:Luòshǐ【源】 彝族姓。属什列家支(375)。
读音:Cūn【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云南凤庆(旧名顺宁)(241)、台湾澎湖(64,68,261)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吕梁地区有分布。《新编
读音:Sìlǚlín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郑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亦收。其据《魏书·官氏志》注云: “北魏姓,后改为吕氏。”郑樵亦云: “俟吕邻之为吕。”(《九通分类总纂·总论·变
读音:Kàngsāng《姓氏词典》引 《姓觿》 收载; 《中国姓氏大全》引 《中国姓氏集》亦载,其注云: “历史上的罕见复姓,现代无此姓。”未详其源。春秋时有亢桑子,老子弟子。
读音:Qīn【源】 见《姓觿》(17)。【布】河南洛宁(294)、江苏武进(314)等地均有此姓。【人】亲弗,春秋时齐国人,曾为秦国宰相(17,2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多此姓,太原、大同、临
读音:tǒng见《姓苑》。姓也。(见《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