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源】 见《姓苑》(15,21,24)。【布】 江苏武进(314)、江西广丰(328)、安徽淮南(362)、浙江诸暨(368)、萧山(209)、台湾台北(64)、内蒙古乌审旗、北京等地均有此姓。【人】 前剌,五代时晋人,曾任飞龙将(15,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晋城、临汾,湖北之武昌,福建之邵武,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初见於《姓苑》,未详其源。
古代有前刺,晋人,飞龙将。
【源】 见《姓苑》(15,21,24)。【布】 江苏武进(314)、江西广丰(328)、安徽淮南(362)、浙江诸暨(368)、萧山(209)、台湾台北(64)、内蒙古乌审旗、北京等地均有此姓。【人】 前剌,五代时晋人,曾任飞龙将(15,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晋城、临汾,湖北之武昌,福建之邵武,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初见於《姓苑》,未详其源。
古代有前刺,晋人,飞龙将。
读音:Chòu【综】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91)。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中国姓氏大全》亦收,其注云:“现代罕见姓”,未详其他。
读音:Láng郎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邑名为姓氏,源于姬姓。鲁懿公的孙子费伯在鲁国为大夫,私自占据郎城(今山东鱼台东北),子孙以邑名为氏而姓郎。二是南匈奴有郎氏,满族也有郎氏。郎姓发源
读音:Sānfàn【源】 以官名为氏(60)。战国时蔡国之臣三饭缭之后(1,7,12)。楚臣三饭干(7)、秦臣三饭缺(6,7)之后皆为三饭氏。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三
读音:tū dì【综】 唐时北狄靺鞨酋长突地稽降唐,赐姓李氏,见《唐书》(60,62)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唐书》注云: “北狄靺鞨酋长有突地稽,降唐,赐姓李。”靺鞨,
读音:Wēndūěr【综】 锡伯族姓。汉姓有温(201,433)、文(201)。锡伯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锡伯族》 有载,后或改为单姓“温”、“文”。盖取温都尔之首音,谐以音近之汉字“温”、
读音:yán chéng曹姓,邾娄之后,有谥成者,其后以为氏。(见《古今姓氏书辨证》)
读音:Xīdúguān【源】 南北朝时鲜卑宇文部大人有悉独官氏,见《魏书》(60,62,63)。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据《魏书》注云: “宇文部大人有悉独官氏。”
读音:Háng杭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源于姒姓。大禹封支子于余航国(今浙江余杭),其后人便以国名命姓,称作航姓,后来以木旁代替舟旁,遂成杭姓。二是源于抗姓,抗、杭同源,属于
读音:duó【源】 见《姓苑》(15,21,62)。【布】 河北香河有此姓(330)。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香河、山西之太原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词典》、《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俱引 《姓
读音:zǐ gōng【源】 系自姜姓。春秋时齐顷公之子俦,字子工,其后有子工氏(6,12,17,21)。【变】 一作〔子功〕(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