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干
【源】 代北姓。北魏献文帝之弟姓乙干氏(6,60),或即乙旃之异译,见陈毅《官氏志疏证》(70)。【变】 亦作〔乙千〕(62)、〔乙于〕(17,62),皆误。【布】 唐时在今内蒙古武川有此姓(6,60)。【人】 乙干贵,北魏时都督(6,27)。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代人,随魏南徙。” 《姓氏考略》 注引《元和姓纂》 云: “后魏献文帝弟乙干氏,居武川。”
【源】 代北姓。北魏献文帝之弟姓乙干氏(6,60),或即乙旃之异译,见陈毅《官氏志疏证》(70)。【变】 亦作〔乙千〕(62)、〔乙于〕(17,62),皆误。【布】 唐时在今内蒙古武川有此姓(6,60)。【人】 乙干贵,北魏时都督(6,27)。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代人,随魏南徙。” 《姓氏考略》 注引《元和姓纂》 云: “后魏献文帝弟乙干氏,居武川。”
读音:Yuè【音】 又音兀(Wù)(17,80)。【源】 春秋时楚国卞和刖足,后因氏,见《姓考》(17,62)。亦见《姓苑》(15,21)。【望】 楚郡(17,418)。罕见姓氏。《姓氏词典》 收载,
读音:Lùpí《姓氏词典》 引 《姓氏急就篇》收载,未详其源。《列仙传》 有鹿皮公。
读音:Yěluó【综】 明时女真人姓。原系辽、金、元时移喇氏或伊喇氏,至清时为满洲八旗姓伊喇氏(100,180)。明代女真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满族》 收载,未道其详。
读音:Mòlú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总论·变夷》载: “莫芦之为芦,或为卢。”或作“莫卢”,姑兼收。
读音:Yáng羊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官为氏,出自周官羊人之后,其子孙以官职为姓。二是出自羊舌氏,为春秋时晋国大夫祁盈之后,始封于羊舌(今山西洪洞、沁县一带),其后人去舌为羊氏。羊姓历史人
读音:Guìqí元代色目人姓氏。乃元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元)世祖诏民之荡析离居及僧道漏籍诸色人不当差徭者万余人充桂齐,令明安领之。《兵志》有桂齐卫亲
读音:Shuǎgǔ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读音:Suì【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姓氏词典》收载。其据《姓谱》注云: “以祖辈名号为姓氏。系燧人氏之后。”
读音:chéng yáng秦有成阳君,后以为氏。(见《姓苑》)
读音:Mùlǐzú景颇族姓氏。本为地名,指恩梅开江江口处,此以地居为姓。见《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