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魏正始石经残字

魏正始石经残字

二卷(影印本)。民国十二年(1923)海宁陈乃乾影印,其旧本从罗振玉处借得。书首录王广庆《洛阳先后出土正始三体石经记》一文,历述三体石经先后出土的经过,颇为详备。次录王国维手札一份,论述石经《尚书》首二碑为品字式,第三碑以后为三行直下式。上卷著录《尚书》残石七块。其中《皋陶谟》残石第一石存“万四”二字,第二石存“言都帝予山木”六字。《多士》残石存字十一行,从“在今后”起,至“惟”字止。《君奭》残石十七行,从“周公曰”开始,至“监于兹”止。又有一块残石,存“小乌人或”五字。《君奭》《无逸》残石十六行,从“周公若曰”起,至“有殷嗣天灭畏”止。下卷著录《春秋》残石七块,其中庄公三十年残石一块,存“姬遇”二字。僖公,文公残石三十二行,从“戍刺之”起,至“秦师败”止。又有一块残石,存“冬月及娄齐草”六字。文公八年残石一块,存“趙敖”二字。文公九年残石十一行,从“夫”字起,至“十”字止。卷末有罗振玉的跋文,其文详校石经与今本文字的差异。按,魏石经自永嘉之乱后亡佚已久,其拓本流传也很少,所以世人多误以为熹平石刻。自从光绪乙未年(1896)《君奭》残石出土,王懿荣始定为正始石经,民国十一年(1922)续有所出。王国维根据这些残石比排碑图,而后正始三字石经重新为世人所知。其《君奭》《无逸》残石两面刻字,原碑行款完好无缺。今其石虽断,但未断时的拓本尚有流传。陈氏此编失收之。

猜你喜欢

  • 史记疑问

    一卷。清邵泰衢撰。邵泰衢,字鹤亭。钱塘(今杭州市)人。雍正初年任钦天监左监制。他精研礼学,兼算术。著有《史记疑问》。《檀弓疑问》。《史记》成书后,班固议其宗旨,刘知几议其体例,而邵泰衢引异议一一论断。

  • 医学读书记 续记 静香楼医案

    《医学读书记》三卷,《续记》一卷,《静香楼医案》一卷。清尤怡(详见《伤寒贯珠集》)撰。尤氏在此书自跋中说:弱冠即喜博涉医学,自轩岐以迄近代诸书,或信或疑,辄笔诸简。可见此书乃涉猎群籍、自抒心得之言。上

  • 左传杜注拾遗

    一卷。清阮芝生撰。芝生字紫坪,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曾学于著名学者天台齐召南门下。此书多用顾炎武、顾栋高之说,有时也纠正他们的疏误,大体上是对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一书的补充和订正,有的地方持论较为

  • 楹书隅录

    五卷,续编四卷。清杨绍和撰。杨绍和(约1830-1901),一字勰卿,字彦合,山东聊城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出身官宦之家,清末北方第一藏书家海源阁主人杨以增(1787-1855)之子。杨以增曾

  • 古音附录

    一卷。明杨慎撰。杨慎事迹见“俗言”。是书专取古韵异读之字,详考其音义异同,征引颇富。然冗杂而无条理,盖是编乃慎在滇时凭记忆所及随手摘录者也,复见及牵引武断之说时或有之。有《函海》本。

  • 谰言编

    见《谰言长语》。

  • 湘雨楼词

    五卷。清张祖同(?-1905)撰。张祖同字雨珊,号狷叟,湘(今湖南)人。清代词家。他评近人之词,“语佻意荡”,不可为训。主旨倾于“托兴微妙,寄怀忠爱,意内言外,耐有泳思”(《湘雨楼词跋》)。祖同填词,

  • 读史快编

    四十四卷。又名《雪序读史快编》。六十卷。明赵维寰编撰。维寰字无声,平湖(今浙江平湖县)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举人,生卒年不详。该书摘录诸史书中新异之事编排而成,始自《史记》,止于《新唐书》。现

  • 春秋年表

    一卷。撰者不详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春秋四二十国年表》一卷,不知何人作。自周而下,次以鲁、蔡、曹、卫、滕、晋、郑、齐、秦、楚、宋、杞、陈、吴、越、邾、莒、薛、小邾。”因此表正二十国,因此《四

  • 读易大旨

    五卷。清孙奇逢(1585-1675)撰。奇逢字君泰,号钟元,又号复峰,容城人(今河北容城),前明万历庚子举人。此书乃入清后流寓河南管门山时所作。前有序言云,至苏门山始学易,年老才尽,偶据所得之见,撮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