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集古今佛道论衡

集古今佛道论衡

四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律合注戒本》辞条。《集古今佛道论衡》一书,是道宣晚年作品,唐龙朔元年(661)于京师西明寺实录至麟德元年(664)最后完成。自佛教传入以来,道教人士时有异议,为了辨明是非,故商榷由来,铨衡叙列,故撰以《集古今佛道论衡》一书。本书集后汉明帝时佛教传入,至唐高宗麟德年间,约六百年时间里佛道之间的争论和矛盾纠纷,就有代表性的事件撰述成文三十篇(附录除外),阐明作者的观点。第一卷共七篇,即:汉明帝时一篇,三国吴主孙权时一篇、元魏时一篇、刘宋文帝时一篇、元魏明帝时一篇、梁武帝时一篇、北齐文宣帝时一篇。另附有曹植、孙盛等论文三篇。第二卷共六篇,即:北周武帝时三篇,北周宣帝时一篇、隋文帝时二篇。第三卷共十篇,即:唐高祖时三篇,唐太宗时七篇。第四卷共七篇,即唐高宗时七篇。另附有道士郭行真舍道归佛文十六章。本书所收载的佛道争论问题,有的见载过《弘明集》、《广弘明集》,有些是本书首次见载。择其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论争问题是:一、佛道二教的夷夏问题。此问题在南北朝时一直是作为道教反对佛教的口实,北周武帝灭佛即以“佛经外国之法,此国无须”为主要理由,虽慧远力争强辩,终与事无补。二、佛道二教的真伪问题。道士以华夷不同攻击佛教,佛徒则以当时道士是“黄巾之余”、“妄托老君之教,还击道士(本书卷三)。三、佛道地位先后问题。李唐王朝极力抬高道教,奉李耳为其先祖。唐高祖武德八年下诏说:“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老先次孔,末后释宗。”当时胜光寺沙门慧乘与道士李仲卿等在国学中对此事争论得很激烈。贞观十一年太宗下诏说:“殊俗之典,郁为众妙之先,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流遁忘返,于兹累代。……自今以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庶敦返本之俗。”沙门智实因抗命被放逐。玄奘入灭前几年上表高宗,劝宜更变,也被高宗束之高阁了之。武则天当政后,便改弦更张,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旧唐书》卷六)。有关两教教理争论问题,本书仅载两次。一是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诏令玄奘译《老子》为梵文,玄奘与道士蔡晃等辩论道与菩提的异同。另一次是显庆三年高宗召佛、道二宗到宫中详述名理,道士李荣主道生万物之义,沙门慧立反驳后,标出佛法是以因缘为宗。《集古今佛道论衡》一书,对佛道之争进行疏理归纳和明辨,为后学认理出了一些头绪。它也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史料,如唐初佛、道七桩交涉事件、玄奘译《老子》与道士议论一事等。这些无疑弥补了正史记载的不足,有助于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宗教史的研究。如果说缺点那就是有些史料并不真实,如《汉法本内传》未加斟辨即收入此书。现见载版本有金陵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四书说略

    四卷。清王筠撰。王筠字菉友,山东安邱(今山东安丘)人。官山东宁乡知县。是书《大学》一卷、《论语》一卷、《中庸》一卷、《孟子》一卷。前有自序,言“当年所读先儒之说遗忘殆尽,独存一己之私见。即其不背朱注者

  • 环碧斋小言

    一卷。明祝世禄(生卒年不详)撰。祝世禄字延之,号无功。德兴(今属江西省)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考选为南科给事,历尚宝司卿。耿定向讲学东南,祝世禄从之游,与潘去华、王德孺同为耿门高弟。著有《祝

  • 御注道德真经

    ①四卷。唐李隆基(685-762)撰。李隆基,即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崇尚道教,撰有《御注道德真经》四卷、《道德真经疏》十卷。《御注道德真经》,又称《道德真经注》。唐以前研究《道德经》并为其作注者,有

  • 汾西县志

    ①八卷,首一卷。清蒋鸣龙修,付南宫纂。蒋鸣龙字飞占,浙江建德县人。出身拔贡,康熙八年(1669)知汾西县。汾邑地小民贫,而其志乘,由来甚远。元以前毁于兵燹,遗墨久湮。明万历间毛炯编纂和清顺治十四年李色

  • 男子双名记

    一卷。明陶涵中(生卒年不详)撰。陶涵中字雪凡,嘉兴(今属浙江省)人。万历十六年举人。官至建昌府同知。其书所记皆为古今男子双字之名者,如殷七七、王保保之类,共二十一人。自叙谓与友人相饮酒,以此为酒令,在

  • 沧洲集

    十卷。《续集》二卷。明张泰(1436-1480)撰。张泰,字亨父,号沧洲,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累官至翰林院修撰。是明成化间著名诗人。泰为人恬淡,独喜赋

  • 敬事草

    十九卷。明沈一贯撰。沈一贯(1531-1615),字肩吾、号龙江,浙江鄞县人。隆庆进士。万历二十二年(1594)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预机务,二十八年,进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为首辅。沈一贯在位无

  • 十岳山人诗集

    四卷。明王寅(生卒年均不详)撰。王寅,字仲房,又一字亮卿,自号十岳山人,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尝问诗于李梦阳,中年习禅事于古峰和尚,工诗。著有《十岳山人诗集》。此集共四卷,乃王寅自定。古峰曰:“吾遍游

  • 列朝诗集

    八十一卷。清钱谦益(1586-1664)编。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后自称牧翁、蒙叟、绛云老人等。常熟(今江苏常熟市)人。钱谦益于天启初年就有志于仿效元好问编《中州集》的做法。一度着手编次明代的《列朝

  • 然脂集例

    一卷。清王士禄(1626-1673)辑。王士禄字子底,号西樵。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清初诗人。顺治进士,官吏部考功员外郎。工诗,学孟浩然。与弟士祐、士祯均以文名,时号“三王”。著有《司勋五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