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

四十二卷,袁枢撰。袁枢(1131~1205),字机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南宋著名历史学家。孝宗初,试礼部词赋第一,调温州判官,后为礼部试官。乾道九年(1173),出为严州教授,在此期间,编纂成《通鉴纪事本末》一书。其后,历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累迁兼吏部郎官、大理少卿、权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知常德府、江陵府。袁枢读《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分编为二百三十九个正目、二十三个附题,“各自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总成一书,名以《通鉴纪事本末》。全书起于《三家分晋》,止于《世宗征淮南》,均取材于《资治通鉴》,甚至连文字也极少有改动。每一题目,为一重大历史事件,采录《通鉴》中相关史事,依其先后顺序重新编排,以见其发生、发展、结局整个过程。如秦并六国,历经一百四十来年,《通鉴》中散记于卷二至卷七的六个篇卷中,该书则以《秦并六国》立为一目,围绕这一中心剪裁《通鉴》的记事,从周显王七年秦孝公立始,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灭齐止,重点采录了秦富国强兵、秦与六国关系的材料,简洁完整地反映出秦并六国的历史过程。就全书而言,立目记事的注意力在“乱世”。两汉约四百三十年,仅七卷四十三目;隋唐约三百三十年,占十四卷六十八目六附题。而三家分晋至秦二世而亡约二百年,一卷三目;三国两晋南北朝约三百七十年,竟有十七卷一百零二目十附题;五代约五十年,亦有四卷二十三目七附题。总计,汉唐“治世”约七百六十年,约占二十一卷,共立一百一十一目六附题。而先秦、魏晋南北朝、五代所谓“乱世”,约六百二十年,亦占二十一卷,则立一百二十八目十七附题。袁枢侧重记述分裂时期史事的意向,从其分卷立目来看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治世”的记述,书中仍然是留意于其间的“祸乱”。汉初记事,自高帝至武帝,二卷十六目,除开《匈奴和亲》、《南越称藩》、《汉通西南夷》、《汉通西域》四目外,其余皆为“灭”、“叛”、“变”、“骄纵”、“谋反”、“伐”、“平”、“击”、“祸”、“逆”之事。唐朝记事,自高祖至高宗,三卷二十二目,除开《贞观君臣论治》、《吐蕃请和》二目,其余全是以“平”、“讨”、“叛”立目。至于“开天盛世”,无一专题记述,却只有《李林甫专政》、《奸臣聚敛》、《杨氏之宠》、《安史之乱》四目。每一朝代,又瞩目于其“兴”与“衰”。东汉记事,三卷十八目,仅光武帝差不多占一卷五目,《宦官亡汉》至《袁绍讨公孙瓒》又占一卷四目。唐朝记事,总共立六十二目。《高祖兴唐》至《太宗平吐谷浑》,共计为十七目:《裘甫寇浙江》至《朱温篡唐》,共计为十三目。一兴一衰,立目约占唐史部分一一半。侧重“乱世”的同时,书中还很注意边疆关系。以中原政权与边族关系来立正目,约占全书正目三分之一左右。其立目使用动词最多者,为“叛”、“寇”、“平”、“伐”等。“叛”字用以概括边族不服从中原政权的史事,“寇”字用以概括边族入犯中原政权之事,“平”字用以概括中原政权以武力征服边族的战事,“伐”字用以概括中原政权以武力驱除边族之事。此外,往往以“归”或“服”字概括边族臣服中原政权的史事。在写“乱世”之事时,袁枢比较留心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争斗。为揭露奸佞弄权,差不多各朝各代都立有正目以记其事,如《恭显用事》、《丁傅用事》、《重贤嬖幸》、《窦氏专恣》、《嬖幸废立》、《肇忠用事》、《李林甫专政》、《李辅国用事》、《元载专权》、《裴延龄奸蠹》、《安重诲专权》等。帝王的腐败荒政,书中也尽量立目斥责,如《梁孝王骄纵》、《武帝惑神怪》、《成帝荒淫》、《明帝奢靡》、《奸臣聚敛》、《杨氏之宠》等。《通鉴纪事本末》采录《资治通鉴》的记事,以军事、政治事件为主,与经济相关的仅有三目,即西汉时《河决之患》、唐代《奸臣聚敛》、《两税之弊》。在抄撮史事的时候,书中还照录了相关部分的“臣光曰”,表明袁枢对司马光观点的赞同。《资治通鉴》勾画出1360年间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和轮廓,《通鉴纪事本末》各事相对独立而缺乏历史联系;《资治通鉴》所记内容较为广泛,《通鉴纪事本末》则往往仅取其关注之史事,在历史编纂学中形成一种新的史书形式。因其便于从相类的历史事件中向人们提供借鉴,受到参知政事龚茂良的重视,立即推荐给宋孝宗。孝宗读而嘉叹,赐东宫及江上诸帅,且令熟读,称赞说:“治道尽在是矣”。(《宋史》卷三八九《袁枢传》)该书于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初刊于严州郡学,世称宋小字本。理宗宝琇五年(1257),以严州所刻字小且讹,改用大字重刻于湖州,即为宋大字本。大字本书版,明初尚存南京国子监,印行较多。明末,张溥加以“论正”,至清末由江西书局、广雅书局分别刊行。宋大字本,商务印书馆曾影印入“四部丛刊”。1964年,中华书局以宋大字本为底本,校以胡克家本《资治通鉴》和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小字本,出版了校点本。

猜你喜欢

  • 上元江宁两县合志

    二十八卷,首一卷,附录一卷。清莫祥芝、甘绍盘修,汪士铎纂。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分任纂修者,皆一时地方名宿,故体例精详,文章尔雅,不愧大邦制作。叙录商例之作,陈义甚高,择言尤雅,可谓渊懿样茂矣!

  • 湛然居士文集

    十四卷。元耶律楚材(1190-1244)撰。楚材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人,辽皇族子孙。元太宗窝阔台时,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推行赋税制。担任必阇赤长(汉人称中书令)。文集以诗为主,其中西域诗六十

  • 读经如面

    一卷。清沈豫撰。此书有《尚书》十六条,《诗经》四十二条,《春秋》三十条,《周礼》六条,《礼记》四条。之所以不涉及《易经》,是因为另外著有《读易寡过》。诸条大率约举义理,无甚精粹。其中有的是习见的见解,

  • 广蒙求

    三十七卷。明姚光祚(生卒年不详)撰。姚光禄字允昌。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万历十六年举人。官保定府同知。宋王逢原著有《十七史蒙求》十六卷。姚光禄因其内容尚不够详备,所以在其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分为三十七

  • 回教考略一册

    ①不分卷。加拿大人格然特撰。英国人季理斐(1862-1931)译。此书共八章,第一章叙述回教源流,第二章论述回教得失,第三章叙述儒教源流,第四章论述儒教得失,第五章叙述印度教源流,第六章论述印度教的得

  • 鼠璞

    一卷。又名《戴氏鼠璞》。南宋戴埴(生卒年不详)撰。戴埴字仲培,桃源(今湖南桃源)人。生平事迹不详。书中“楮券源流”一条,历陈庆元(1195-1200)、开禧(1205-1207)、嘉定(1208-12

  • 黟县续志

    十六卷,清吕子珏修,詹锡龄纂。吕子珏,江苏武进县人,监生,道光四年(1824)来知黟县事。詹锡龄,江西安义县人,嘉庆三十三年(1554)来任黟县知县。黟县旧志,自明正德间陈九畴始创修,经万历,清康熙八

  • 毛诗注疏校勘记

    七卷。清阮元(1764-1849)撰。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曾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在广州创立学海堂,提倡朴学,罗致学者编印古籍,主编《经籍纂

  • 火攻挈要

    三卷。旧题泰西汤若望授,焦勖述。汤若望(1591-1666),德国传教士。明天启二年(1622)来华。崇祯初,日食失验。徐光启上言修改历法,汤若望被征入局,掌推算。在京时也为明廷监制西式火炮,传授火器

  • 春秋阐旨

    二卷。清蔡遴元撰。遴元,浯溪(今湖南祁阳)人。该书是作者研究《春秋》之作,主要阐发《春秋》中的“微言大义”及孔子“笔削之旨”。有清乾隆辛亥(1791)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