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通鉴外纪

通鉴外纪

十卷。目录五卷。宋刘恕(1032-1078)撰。怒字道原,筠州高安(今属江西)人。皇祐进士,官至著作郎。治平年间参与编修《资治通鉴》。著有《十国纪年》、《通鉴外纪》、《疑年谱》、《年略谱》。因司马光修《通鉴》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缺前略后,首尾不备。乃拟另作《前纪》、《后纪》与《通鉴》前后相承接。后病废,口授其子刘羲仲成《前纪》,估计《后纪》难成,乃依《国语》称《春秋外传》例,易名为《外纪》。书成于神宗元丰元年(1078)。记事上起三皇五帝,终于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包括《包牺以来纪》一卷、《夏商纪》一卷、《周纪》八卷。共采摭当时可见史料二百余种。本书性质为《资治通鉴》的补编,网罗材料可谓甚丰。对材料的处理,于可信之事则大书,事有异同或荒渺难稽者则分注或细书。自周共和(前841)以来始为编年,以前则概称“疑年”,只载世次,如包牺氏、神农氏、黄帝、帝尧……,以及夏商和西周早期的各王。“疑年”不标岁阳岁阴之名,也不条列其数。纪末所附论断颇有与封建正统史家不同的见解,可供参考。另外《通鉴外纪目录》五卷,年经事纬,上列朔闰天象,下列《外纪》之卷数,与《通鉴目录》体例相同。清胡克家有《通鉴外纪注补》,又有明南监本十六卷,嘉庆十六年(1811)璜川吴氏刊本,陈仁锡刊本,石礅书塾本,山渊堂本。该书收入《四部丛刊》中,名曰《资治通鉴外纪》和《资治通鉴外纪目录》,共五册。另外《四库全书》、《资治通鉴汇刻》也曾收录。

猜你喜欢

  • 平湖县志

    ①十卷。清高国楹修,清倪藻垣纂。高国楹,乾隆初年任平湖县知县。《平湖县志》乾隆十年(1745)刻本,全书十卷,分为:卷一舆地志,目为图说、建置、星野、疆域、山川、城池、津途、坛庙。卷二食货志,目为户口

  • 资治通鉴目录

    三十卷。北宋司马光(详见《资治通鉴》)撰。《通鉴》一书,包括宏富,卷帙浩繁,光恐读者难于寻检,故于编纂之时,提纲挈要,并成此书,于元丰七年(1084)与《通鉴》同时奏进,即进书表所谓略举事目以备检阅者

  • 史汉方驾

    三十五卷,明许相卿编。相卿字台仲,海宁人。正德丁丑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此书将倪思《班马异同》一书稍为厘订,改题此名。其中陈胜、英布二传倪思偶遗,此补缀所缺。其它如卫青、霍去病传附录诸将,《汉书》别自

  • 菌阁琐谈

    一卷。清沈曾植(1851-1922)撰。沈曾植字子培,别号乙盦,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总理衙门章京。著有《蒙古源流笺证》、《元秘史笺证》、《海日楼

  • 诸真玄奥集成

    九卷。明朱载(生平事迹均不详)编。宋元之间以倡仙佛同源而著名者,有石泰、薛氏、陈楠、葛长庚等。究其源,皆出于张伯端、萧廷之、赵友钦。其所言皆《悟真篇》之旨。朱载编此书,也提倡仙佛同源之说。此书又作《诸

  • 姚少监诗集

    十卷。唐姚合(775-约855)撰。姚合,陕州陕石(今河南)人。宰相姚崇之曾孙。登元和十一年(816)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又为富平、万年二县尉。宝应中历监察殿中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为荆、杭二州刺史。

  • 孔子世家补订

    一卷。清林春溥(详见《春秋经传比事》)撰。《史记·孔子世家》以《论语》、《春秋》三传、《国语》、《礼记·檀弓》、《孔子家语》、《晏子春秋》等书为依据编成,其间或有前后倒置、舛讹重复之处。林氏据有关资料

  • 古毛诗

    一卷。清王嗣邵(详见《毛诗析疑》)撰。此书用段玉裁《毛诗训故传》为定本,分传与经,各自为卷,以求恢复毛诗的旧貌,可惜只写成了一卷,但成就很高。只是其中有述经的,有不述经的,体例不一,使后人不能继续沿此

  • 古文雅正

    十四卷。清蔡世远(1682-1733)编。蔡世远生平详见《二希堂文集》辞目。本书是所为“古文”,却收有若干骈文在内,可见所用概念与后世不同。所谓“雅正”,意求文章典雅,内容正统。即“以理为根柢,而体杂

  • 春秋经世

    一卷。明魏校(见《周礼沿革传》)撰。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朱彝尊《经义考》卷二〇〇作《春秋经世书》,二卷。该书取庄子“春秋经世,先王之志”的意思作书名,所注仅隐公一卷。其注多从《左传》,又夹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