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通
四卷。明陆化熙撰。化熙字羽明,常熟(今属江苏省)人。生卒年不详。万历癸丑(1613)年进士。官至广西提学佥事,进湖广参政。未赴卒。著有《诗通》、《目营小辑》。是编不载经文,止标篇什名目,而发挥其意旨。大都依文诠释,寻味于词气之间。其自序云,朱注所不满人意者,止因忽于所谓微言托言,致变风刺淫之语,概认为淫。变雅近美之刺,即判为美。故传中于郑卫之诗,多存“不序”。即二雅三颂,亦多引序说。而又间引《郑笺》、《孔疏》以证之。杂采各家之说,但少己见。所释经文,尚欠深厚。是书载于《诗经通释》中。
四卷。明陆化熙撰。化熙字羽明,常熟(今属江苏省)人。生卒年不详。万历癸丑(1613)年进士。官至广西提学佥事,进湖广参政。未赴卒。著有《诗通》、《目营小辑》。是编不载经文,止标篇什名目,而发挥其意旨。大都依文诠释,寻味于词气之间。其自序云,朱注所不满人意者,止因忽于所谓微言托言,致变风刺淫之语,概认为淫。变雅近美之刺,即判为美。故传中于郑卫之诗,多存“不序”。即二雅三颂,亦多引序说。而又间引《郑笺》、《孔疏》以证之。杂采各家之说,但少己见。所释经文,尚欠深厚。是书载于《诗经通释》中。
清刘逢源(约1661年前后在世)撰。刘逢源,字津逮,广平(今河北广平)人。生卒年均不详。工诗,与同里申光涵相唱和,明亡之后,转徙江汉、淮海之间,康熙时为贡生。是集分初集、二集,后附《前后漫兴诗》各五十
一卷。近人杭辛斋撰。此书自序云:“频年读易,偶有所得,辄为乙记,以其间多为前所未言者,不欲散弃,复辑录之”。书中或专研深论《易》旨,或叙述历来易学。于老子之易、庄子之易、孟子七篇皆有阐述。又论《周官》
十六卷。明尹直撰。尹直生平事迹见《名相赞》条。《南宋名臣言行录》一书本是为接续南宋学者朱熹的《名臣言行录》而作,录陈俊卿以下123人事迹。书前有弘治十六年(1503)自序。但该书和朱熹《名臣言行录》例
一卷。清不著撰人名氏。顺治十八年(1661),江南苏州吴县新任知县任维初因苛征民赋,平仓获私,激起当地人士不平,诸生倪用宾、沈玬、金圣叹等,遂有抗粮哭庙之举。适清世祖哀诏至,府堂设幕帐,哭临三日,诸生
①七卷。明刘修,陈琯纂。刘,字逊山,直隶清苑人,举人,明隆庆六年(1572)来知太和县事。陈琯,太和县训导。刘来任知县,以太和旧未有志,惧文献久而无征,于是创议纂辑,延陈琯主其事,始事于万历二年春,阅
五卷。清刘楗(1617-1679)撰。刘楗,字愚甫,号公愚,谥端敏,大诚(今河北大城)人。清顺治首科进士,历任台谏,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刑部尚书。在任内,每陈述倡仪、筹边剔弊、察吏、恤民诸大政,无不切
不分卷。不著撰人名氏。旧钞本,不分卷。全书共二十余篇:淮安运河考、高宝运河考、瓜仪运河考、丹阳运河考、苏州运河考、浙江运河考、上江运道考、江西运道考、湖北运道者、湖南运道考、汶河考、洸河考、泗河考、沂
见《偃曝谈余》。
① 五卷。清陈梓撰。陈梓字古民,濮川人。是书首有梓自序,末有后序,又有谢秀岚跋序云“孔孟以后,折衷于紫阳。紫阳以后,折衷于杨园”。卷五附读书记疑,除朱子外,并及陆稼书、吕晚村、凌谕安三家。论四书,谓唯
一名梅花渡异林,一名支子固先生汇辑异林,十卷。明支允坚(生卒年不详)撰。支允坚,字子固,号梅坡居士,生平事迹不详。此书为支允坚所撰四种书的合刻本,共十卷,其中《轶史随笔》二卷,《时事漫记》三卷,《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