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卷。元朱玉(1293-1365)编。朱玉字君璧,福建建阳人。朱熹十六代孙。此编以朱熹正、续、别三集合而为一,按体分类。每体之中,又以编年为先后,分为八册。第一册为道学渊源、世系、题赞、事实、年
八卷。近人高步瀛(1872-1940)撰。高步瀛字阆仙,河北霸县人。清末举人。1901年任畿辅大学堂教习,保定优级师范学堂教习。赴日留学,归国后任图书局编纂,补学部主事。民国后历任教育部金事、编审处主
十卷。唐封演(生卒年不详)撰。关于封演的身世,史书记载不详。从本书记载资料得知,封演为唐中宗时大乐丞封希颜的侄子,少居淮海。天宝中太学生,天宝末进士及第。代宗大历间曾为昭义节度使薛嵩的幕僚,后归田承嗣
无卷数。清姚际恒(1647-约1827)撰。姚际恒字立方,号首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姚际恒一生喜读书,治学甚勤,曾从事《九经通论》的撰述,越十四年而成,敢于批评前人不敢怀疑的经书。著有《好古堂书目
二十四卷。清董天工撰。董天工,字典斋,福建崇安人。武夷山在崇安县南。道书以其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相传古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名。武夷山旧有志,董氏以为不足。其取衷稚生、徐德望、王适庵、王草堂四人所撰四
六卷。清顾奎光(1719-1764)撰。顾奎光字星五,江苏无锡人。他博学多识,1745年中进士,1753年官至湖南泸溪县知县,1759年调湖南桑植知县,直到1764年去世。顾奎光任职期间,因改进农业生
一卷。清周树(生卒年未详)撰。周树字起辛,一名之道,字次修,浙江萧山人。《曲海总目提要》卷二十三录此剧。释题作萧山周起编。盖刊本题萧山周起辛树编。撰解题者误以字为名,又误以辛字属下读,合辛树二字为字,
八卷。明朱光裕(生卒年不详)撰。朱光裕,字仁仲,苏州(今江苏苏州)人。万历中诸生。此书内容均为作者平日之见闻。分舆象系、君臣系、政事系、艺文系、礼乐系、疆戎系、田赋系等,均为发策决科而设,其中多沿袭旧
十卷。明莫是龙(1537-1587)撰。莫是龙,字云卿,以字行,更字廷韩。华亭(上海松江)人。著有《话说》等。莫是龙书画皆有名,而为诗则不屑深思。《明诗综》载有《莫廷韩遗稿》,不著卷数。是集前有传一篇
三卷。清李德淑撰。李德淑,常宁人。其余不详。此书择取古今《周易》诸本同异之处,相互考证。其中以现在通行的王弼本为底本,其它诸家本与王本不同者、陆德明《经典释文》、许慎《说文解字》、《史记》、《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