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荀子

荀子

二十卷。荀况(约前319-前230)撰。荀况字卿,时人称之荀卿,汉人避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今山西安泽县)人。曾多次游学于齐,三次为齐稷下学宫祭酒。后去楚投奔春申君黄歇。春申君被杀之后,他也被罢职,即家于兰陵,著书终老。荀况治学甚广,哲学、政治、经济以至文学,造诣精深。他虽承继孔子之说,但却扬弃了其中的消极部分;并从儒家观点出发,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均有所批判吸收,从而建立起他的思想体系,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他在政治上,强调维护等级制度,主张用礼义维持社会秩序;在天道观上,把“天”解释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愿望为转移。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在认识论上,提出唯物主义的世界可知论,强调“物理可知”,主客观接触才能构成认识。还提出正名的逻辑思想,着重演绎推理的运用,反对诡辩学说,强调名实必须相符;在人性论上,宣扬“性恶”,重视社会环境的教育改造作用。故唐宋之儒认为荀况学说是“离经叛道”,群起而攻之。韩愈读《荀子》曰:“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之。故《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子》之不合当,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自韩愈谓荀书小疵,宋儒复攻其“性恶”之说。于是贬斥荀子者日众。然清代汉学大儒,多反其说,而钱大昕跋《谢刻荀子》、汪中《荀卿子通论》,二篇,义允辞严,始归于正。须知战国之政治、学术、人心、风俗,与春秋迥异,荀卿之言,皆因乎时势,而大旨遵乎仲尼,唐宋诸儒,偏执己见,而不自知其谬。荀子在儒学分化中,代表革新势力,成为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文章组织绵密,文辞繁茂,长于说理,中心突出,兼以风格浑厚著称。并善于运用类比和引证的方式来反复阐明问题。他的文章标志着中国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重要著作之一。汉刘向《七略别录》称为《荀卿新书》,著录为十二卷三十二篇,唐人杨倞为本书作注,以文字繁多,分为二十卷,称《荀卿子》。宋以后通称《荀子》。全书体系严整,贯彻了作者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中阐明对“天”的认识,提出“天行有常”的观点,即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他的人定胜天思想表现得非常强烈。他又以心理学为基础,在《解蔽》里强调思维对于感觉的优越性。他吸取孔子的正名思想和墨家形式逻辑思想,在《正名》里阐述了名词起源的三要素:主观的、客观的和社会的,这些丰富的逻辑思想,均超过前人的成就。又认为“名”是“实”的反映,是社会的产物,由“约定俗成”而来。《非十二子》是他评论各家思想的专篇。荀子主张人的造就决定于后天的教育,他在《性恶》篇里特别强调“注错习俗”,“化性起伪(为)”,虽然性恶说属于唯心主义,但他所揭示的教育作用,却有其合理的一面。反对“学在官府”的古代教育制,争取另向贵贱有等的新制的社会教育方向转化。而他的《礼论》、《王霸》、《王制》、《富国》等篇便阐明了他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思想。《荀子》一书不仅反映出荀卿的哲学、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思想,同时也反映出他文学上的成就——反对华辞巧说,崇尚实用,这和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分不开的。他为后代论文提出原道、征圣、宗经的渊源,把文学和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荀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及文学史上都占重要的地位。但《荀子》亦是先秦诸子书中争论很大的一部书。一种意见全部否定,认为《荀子》全是伪书。以吕思勉、杨筠如为代表,他们的理由是:①《荀子》有“非象刑之论,与儒家之尚德化根本不相容。”②“《性恶》之论,法后王之言,亦皆与儒家之义不能并立。”③“其论礼也……亦法家论法之语。”④“儒家大师荀卿,其议论果如今《荀子》书所云,则在儒家中实为异军苍头;安得历先汉二百年迄无祖述之书,亦无反驳之论?”⑤“今《荀子》同《韩非外传》……《管》、《庄》、《列》诸子,《晏子春秋》、《淮南王书》者。……其与诸书同处,足证其书由抄袭而成。”二,否定一部分。以梁启超为代表,他说:“《荀子》全书,大概可信。唯《君子》、《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大略》七篇,疑非尽出荀况之手,或门弟子所记,或后人附益也。”三,全部肯定的,以杜国庠为代表,他认为,现存《荀子》三十二篇差不多都是可靠的。《成相》篇是荀况晚年自写的思想大纲,在全书各篇中,可以找到和它平行的文字。这就是他全部肯定的理由。(见《先秦诸子思想概要》)《荀子》在唐宋以前没有注本,唐代有杨倞《荀子注》流行最广,宋以来历代都有刻本。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卢文弨、谢墉校嘉善谢氏安雅堂刻本为最佳。谢墉著有《荀子笺释》。清人王先谦的《荀子集解》详赡精确,为《荀子》注本中最好的一种。王注有《诸子集成》本。近人梁启雄著《荀子简释》,有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猜你喜欢

  • 居业录类编

    三十一卷。明胡居仁(详见《易象钞》)撰,陈凤梧(生卒年不详)编。凤梧字文鸣,庐陵(今属江西省)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官至右御史,巡抚应天。是书分三十一类,每类为一卷。凤梧序云:“《录》旧无诠次

  • 王荆公诗注

    五十卷。宋李壁(1159-1222)撰。李壁,字季章,号雁湖居士,眉州丹陵(今四川建昌县)人。初因父祖有功入官,后登进士第。宁宗时,累迁礼部尚书、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卒,谥文懿。少聪颖,嗜学如饥

  • 学案备忘录

    一卷。清成蓉镜(见《周易释爻例》)撰。该书题下有自注:“随笔杂记,略无诠次,聊备遗忘。”此为书名之由来。又说:“国史《满汉大臣传》、《儒林传》及《国朝先正事略》名儒类所已有者,悉删去。”所录五十八人。

  • 瀛奎律髓

    四十九卷。元方回(1227-1306)撰。方回生平详见《续古今考》辞目。是书选唐、宋两代之诗,分四十九类,所录皆五、七言近体,故名律髓。自序称“取十八学士,登瀛洲,五星聚奎之义”故曰瀛奎。其大旨为排斥

  • 桐城县志

    二卷。明陈勉修,许浩等纂。陈勉,字希勉,浙江黄岩县人,由乡进士任广信顺天儒学司训,明弘治元年(1487)初迁桐城知县。许浩,浙江余姚人,明弘治初年任桐城教官。桐城旧志久阙,《大明一统志》虽载桐城之事,

  • 宪台通纪

    二十四卷。元代政书。元赵承禧编撰。承禧字宗吉,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历官监察御史。书成于顺帝至元二年(1336),记载世祖至元五年(1268)至顺帝至元二年御史台建官定制、司属沿革、吏负损益及有关诏敕

  • 横州志

    十二卷,清谢钟龄等修,朱秀等纂。谢钟龄,福建建宁(今福建建瓯)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乾隆九年(1744)任横州知州。朱秀,字蕊春,与谢钟龄同乡。此志为乾隆知州谢钟龄纂修,取前人陆公志稿,朱秀主

  • 东湖文集

    三卷。清朱璘(约1692年前后在世)撰。朱璘字青岩。江苏常熟人,生卒年皆不详。官至南阳府知府。朱璘工文。本集前两卷为杂文,第三卷是所作《通鉴辑略》的论断,止于唐末,似非完本。《四库全书总目》收入存目加

  • 西宁县志

    十二卷,清李玉熔纂修。李玉熔,江南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康熙六年(1667)进士,五十二年(1718)任知县。县志创始于明万历十四年县令林致礼,二十年县令以之付梓。康熙四年(1665)、十一年、二十六

  • 西湖诗

    一卷。清汪志伊撰。汪志伊,桐城人。《西湖诗》清刻本,为一卷。诗为七古长篇。先叙水利,谓守土者宜先思之。水利中,又先及湖心,而后东,而后北,而后西,而后南。水利后,则骈列古逸、先贤、祠墓,以为佳山水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