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群经宫室图

群经宫室图

二卷。清焦循(1763-1820)撰。焦循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号里堂老人,江苏甘泉(今扬州市)人,著名经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少颖异,家寒微,勤苦于学。嘉庆六年中举,一应会试不中,即绝意仕进,专心于治学,设馆授徒。与阮元友善,又为其族姊夫,情好至密。阮元督学山东、浙江时,几次招他出游,切磋学问。后于里居筑“雕菰楼”,为读书著说之所,足迹不再入城市。死后,阮元作传,称其“精深博大,名曰通儒”。焦循于经史、历算、音韵、训诂,无所不精。诸如顾炎武、阎若璩、梅文鼎、毛奇龄、张尔岐、江永、程瑶田、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阮元、王引之、姚文田、汪中等,都受到他的高度评价。焦循与阮元齐名。在学术上认为汉学家的考据,在于考度繁琐,也反对明人的空虚以及“六经注我”的治学方法,而主张从实处下手,正确对待前人研究成果,切忌主观臆测,强调“通核之学”。认为学贵善思,并说自己平生最得力于“好学深思,空知其意”八字。提倡相互争辨,相互学习,认为孔子“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中的“不让”说的就是争辨。一生著述宏富,多达数百卷,除本书外,还有:《易章句》十二卷、《易图略》八卷、《易通释》二十卷(以上三种合称《易学三书》)、《易话》二卷、《易广记》三卷、《论语补疏》三卷、《周易补疏》二卷、《尚书补疏》二卷、《毛诗补疏》五卷、《春秋补疏》五卷、《礼记补疏》三卷(以上六种合称为《六经补疏》)、《禹贡郑注释》二卷、《孟子正义》三十卷、《加减乘除释》八卷、《天元一释》二卷、《释弧》二卷、《释轮》二卷、《释椭》一卷(以上五种合称为《里堂算学记》)、《北湖小志》六卷、《李翁医记》二卷(以上全都收入《焦氏丛书》)、《雕菰楼集》二十四卷、《忆书》六卷、《邗记》六卷、《红薇翠竹词》一卷、《仲轩词》一卷、《里堂家训》二卷、《扬州足征录》二十七卷、《诗陆氏疏疏》二卷、《论语通释》一卷、《易余龠录》二十卷、《花部农谈》一卷、《开方通释》一卷、《剧说》六卷、《焦里堂先生轶文》一卷、《三礼便蒙》四卷、《里堂道听录》五十卷。本书是焦循专论明堂制度的著作,成书于乾隆五十六年。明堂制度为儒家所重视,是读《礼》类书籍的关键所在,但由于记载疏略,争论很多,尤其如明堂九五之辨、堂室之分、户牖之繁、修广之数、方向位置,众说纷纭。蔡邕所作《明堂论》,误据秦汉之制为周礼,李谧所撰《明堂制度论》,语多悖晦。蔡、李两说并同于《考工记》、《大戴礼记·盛德》篇。清代惠栋以蔡邕之说为宗,著《明堂大道录》,颇不足信。焦循本书征引《周礼》等典籍中有关记载,进行仔细考证,并对蔡邕、张惠言、孔广森等的看法进行反驳,见解颇为独到。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分城、宫、门、屋四类,作图三十一幅,附图七幅,下卷分社稷、宗庙、明堂、坛、学五类,作图十九幅,附图五幅。全书共九类,图五十幅,附图十二幅,每幅图均有说一篇,广征博引,进行考证。如根据《礼·月令》五大庙之文,解释匠人五室左右个为大庙的左右偏,并非别有隅室,其义较通;对明堂小于路寝的原因,也说得较为綦详。其它如认为有四荣一定有四霤,如果只是南北有檐,而东西无檐,那么两头翘起之檐将何所附?这就象说有东荣无东霤一样不可。又《礼》布席于门中闑西阈外,认为是门中之闑西,并非门西之闑西。所论俱通核。关于闱门历来聚讼不一,焦循考之“士冠礼适东壁见于母”注:“适东壁者,出闱门也,时母在闱门之外。妇人入庙由闱门”,然后以匠人左祖右社而明之,即宗庙在室之东,妇人由寝入庙之闱门,当在庙西。江永、戴震、张惠言都图闱门于东墙,孔广森则图在北墙、金鹗甚至认为四周都有闱门,均错,只有焦循此见独对。其考述夹室之制,黄以周《礼故》曾议其不对,论述东西堂下把东堂、西堂连续。也未合于礼。《礼经》所言,多是庙制,庙有东西墙则东西堂必定南向,而非东西向无疑。清代学者认为本书无凭空臆说之弊,也不株守旧说,考求古代宫室结构,至为详尽,是研究《礼经》的桥梁,也是历代论宫室制度诸书中较重要的一种。有《焦氏丛书》本、《皇清经解续编》本、光绪十一年梁溪朱氏小曝书亭重刊本、《焦氏遗书》本。

猜你喜欢

  • 乐志堂诗集

    十二卷。《诗续集》三卷。《乐志堂诗略》二卷。清谭莹(生平详见《乐志堂诗集》)撰。该诗集内容可分前后期,早年诗作以华丽为主,晚年则多激壮凄楚之音。集中如《珠江秋糯》、《秋草黄叶》诸律,均为早年在西园吟社

  • 搜玉小集

    一卷。不著编辑者名氏。郑樵《通志》已载,则其来旧。旧目题凡三十七人,诗六十三首。此本但三十四人,诗六十二首。盖毛晋重刊所厘定,所注考证颇详。然胡鹄等三人,有录无诗,晋并删其姓氏,已非阙疑存旧之意。又人

  • 文选纂注

    十二卷。明张凤翼(1527-1613)撰。张凤翼字伯起,号灵虚,长洲(今江苏南京)人。嘉庆四十三年(1564)举人。张凤翼著有传奇《红拂记》、《祝发记》、《窃符记》、《灌园记》、《虎符记》等(合为《阳

  • 唐折冲府考补拾遗

    一卷。罗振玉撰。详见《唐折冲府考补》条。

  • 周官识小

    一卷。清沈豫(约1778-1848)撰。沈豫字小敷,号补堂,浙江萧山人。此书为沈氏读《周官》之札记,或申发《周官》之义,或详其故训,大多系抄录他书,无甚新意。不过有时也从经文引发开去,议论政事得失。有

  • 六经讲论

    即《六艺论》。

  • 新城县志

    八卷,首一卷。清张瓒修,张戬、袁干纂。张瓒,字容庵,山东武定人,康熙七年(1668)由举人升新城县知县。张瓒莅任后,查阅邑乘,见新城县志,自明万历四年温朝祚纂修以来,又近百年未经修辑。这期间,中经鼎革

  • 古文尚书舜典注

    一卷。晋范宁(339-401年)撰。清马国翰辑。范宁字武子,南阳顺河(今河南淅川东)人,东晋经学家,官至豫章太守。范宁治经反对何晏、王弼之玄学,推崇儒学,所著《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二卷,是今存最早的《穀

  • 陔余丛考

    四十三卷。清赵翼(1727-1814)(详见《二十二史札记》撰。此书为作者从黔西罢官以后的读书札记,过了十余年,方始刊行,因为是“循陔”时所辑,故名为《陔余丛考》。全书不分门目,编次先后则以类相从。第

  • 春秋传注

    ① 四卷。清李塨(详见《周易传注》)撰。该书成于雍正四年(1726)。自序说,后儒治《春秋》学,拘泥于褒贬之说,对日月名氏人师等分例树标,往往与经义不合。事实上,孔子作《春秋》,观其事则成败治乱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