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

五百二十卷。南宋李焘(1115-1184)撰。焘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南宋史学家。绍兴进士,初在川中任地方官多年,历任知荣州事、礼部郎中、湖北路转运副使、知泸州事、秘阁修撰同修国史实录、知常德府、知遂宁府、敷文阁学士兼侍讲等职,卒谥文简。其人主持修史最为长久,谙熟当代典制,以名节学术知名海内,一生著述丰富。积四十年心力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另有《六朝通鉴博议》、《说文解字五音韵谱》、《李文简诗集》等。《续资治通鉴长篇》原九百八十卷,总目五卷,举要六十八卷,修换事目十卷,计一千零六十三卷。今本五百二十卷。李焘取北宋九朝史事,仿司马光《通鉴》体例,著为此书。起建隆,迄靖康,凡168年历史。自孝宗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分四次上进。淳熙十年(1183)重新编定,同时呈进一千零六十三卷,是为本书的定本。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先成长编,焘自谦己作不能与《通鉴》媲美,故以“长编”看待自己的著作,因之取名为《续资治通鉴长编》。周密《癸辛杂识》记李焘著书:“作木厨十枚,每厨抽替匣二十枚。每匣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日月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由此可见其用力之勤与方法之密。《长篇》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始终遵循司马光主持编修《通鉴》长编时定的“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长编》博采实录、国史、会要、野史、家乘、墓志铭、行状等书约四百种,保存了大量的史籍佚篇。二是继承并发展了《通鉴考异》的优良传统。司马光撰《通鉴》,同一事件遇有不同记载,在《考异》中胪列异同,并说明自己采择的依据和理由。李焘十分推崇司马光这一作法,对材料削误增补,分注考异,凡一万二千余条,七十万言,亦多有资考证,为研究北宋史的基本史料。《长编》因卷帙过大,刻印困难,传写者多为节录本,几无全刻本,无形中使本书受到重大损失。当时有秘书省按照《通鉴》的规格抄写一部藏于秘阁。明代编修《永乐大典》,曾收入其绝大部分,而世间已无足本流传。清初徐乾学得一节录残本,仅一百七十五卷,包括太祖至英宗五朝内容,篇幅为全本的五分之一,神宗以后之事全缺。乾隆年间开四库馆,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宋”字韵中辑录原文,重编为五百二十卷,原书的主要内容得以恢复,唯神宗、哲宗之间及徽宗、钦宗二朝之事仍有缺佚,通称为阁本,是为今日传世之本。与该书有关的书有宋人杨仲良以李焘之书为依据,编成《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虽亦有残缺,而可以重补四库辑本《长编》的缺佚部分。清人黄以周、秦缃业等据之将其中收录的阁本原缺之徽、钦两朝以及治平至绍圣中七年事迹之原文,仍按年月编排,再以南宋人托名李焘作的《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作为附注,编为《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六十卷。另外李心传的《旧闻正误》,于《长编》多所纠正。本书版本尚有嘉庆二十四年(1819)张金武以阁本的传抄本为依据用活字排印的爱日精庐本,光绪七年(1881)浙江巡抚钟麟命黄以周等人以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所收《长编》校爱日精庐本,并参考一百七十五卷的宋刻本和其他宋人著作,刻版印刷的浙江书局本。解放后有1979年至1991年中华书局出版一至二十五册。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五册黄以周辑补本。

猜你喜欢

  • 千一疏

    二十二卷。明程涓(生卒年不详)撰。程涓工诗文,自幼聪明,十岁随父定居辰州(今湖南省沅陵县),作《辰阳楼赋》,为此人们以圣童看待他。他与同里吴茂文友好,经常往来,宾朋畅饮,酬唱为乐,著有《巨源集》。《千

  • 木几冗谈

    一卷。明彭汝让(生卒年不详)撰。彭汝让,字钦之,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此书札记清言,儇佻殊甚。如:“醉者堕车,神气不伤,真全也。婴儿入林,豺虎不食,无恐也。养吾之形,若醉若婴儿,至人矣。”又如:“半窗

  • 经书音释

    二卷。明冯保(生卒年不详)撰。保字永亭,号双林,深州(今河北深县)人。嘉靖中为秉笔司礼太监,隆庆及万历初权势极重,事迹见《明史·宦官传》。此书摭拾《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广韵》等书,参杂以己意编

  • 隆平县志

    九卷。明陈所学纂。陈所学,江南太湖(今属安徽太湖县)人,曾任镇江府训和隆平知县。万历十六年(1588)隆平县令林天秩创修县志。崇祯二年(1629)陈所学任知县后,“乃踵前志续葺之”,历二月而书成。明崇

  • 医经小学

    六卷。明刘纯(详见《玉机新义》)撰。此书主要承朱丹溪宗旨,而参考刘守真、张洁古、李东垣诸家学说,依作者自己心得撰成。全书分六大类为六卷:本草第一、脉诀第二,经络第三,病机第四,治法第五、运气第六。每篇

  • 任午桥存稿

    三卷。清任朝桢撰。任朝桢,字午桥。江苏宜兴人。生卒年无考。以诸生终老,与桐城姚鼐为同代文人,平生述作甚宏,兵燹以后,十佚八九,其人不求仕进,专意古文辞,于书无所不究,几乎牢笼古今,囊括万象。本六经以立

  • 续武经总要

    八卷。明赵本学、俞大猷撰。是书分二部分,前七卷《韬钤内外篇》为赵著;《韬钤续编》一卷为俞著。赵氏是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军事家。倭寇搔扰晋江,其时他已年逾七十,但仍然亲赴各乡指导乡兵训练,“晨入暮归,日

  • 字韵合璧

    二十卷。不著撰人名氏,只题“明鄱东朱孔阳订正刊行”。篇中分上下两栏:上栏辨音韵,下栏列偏旁。其中谬误百出,不可枚举。分韵则从《洪武》并合之本,分部则乱许慎《说文》之例,没有什么价值。《四库提要》据内府

  • 艺经

    一卷。魏邯郸淳撰。清马国翰辑。此书史志未载,各书所引,并言邯郸淳《艺经》,可知其必有所本。书佚已久,马国翰集为一卷。其中论棋较多,言棋局纵横各十七道,与通说十九道不同。言投壶说,投壶法十二筹,以象十二

  • 易拇

    十六卷。清万年淳著。万年淳原名康,字弹峰。华容人。乾隆末年举人,曾官六安州知州。此书前八卷为图说,其中一至三卷为经说,四五卷为例说,六七卷为通说,八卷为附说。据作者自序:“成图说八卷,意犹未尽,复辑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