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史辨论

经史辨论

四卷。清张均(生卒年不详)撰。张均字坦斋,浙江江山(今江山县)人,官射州学博。生平不详。本书前有自序。全书大体上议论多而考证少,而所议论的东西也是泛衍多而精实少。论《二戴记》,根据《汉书·儒林传赞》、《艺文志》和《刘向传》,孝、宣时《二戴记》已列入学官,后数十年至成帝,才召刘向校对经传,而《隋书·经籍志》反倒说戴德删除刘向所编为八十五篇,戴圣又删为四十六篇,马融增加《月令》、《明堂》、《乐记》,合计四十九篇,这就是《礼记》。却不知刘向著别录,已有四十九篇书目,与今之《小戴礼》相同,怎会容马融增入?《大戴记》篇目,始三十九,止四十一,应当是四十三篇,中间空缺四篇,重出一篇,已不见的有三十八篇,统括计算,也不能合于八十五篇数目,那么《隋书》是无稽之谈就是可信的了。又论“卫宣公烝夷姜”,认为卫宣公立于鲁隐公四年十二月,卒于桓公十二年十一月,在位仅十九年。当他为公子的时候,还出居于邢,国人杀州吁,才迎而立之。若烝夷姜,当在即位之后。急子的出生,也应在即位后二、三年,到宣公死时,尚未成年。急子的婚娶,应在宣公末年。说宣公自己娶了,生下寿和朔,而宣公快死时,朔还在襁褓之中,哪能去构陷急子?寿也不过两三岁,哪能偷旗先往?这件事于理应无,大概是左氏根据传说,未曾前后仔细思索。这两条颇有见地,前人也未曾论及。有嘉庆十年刊本。

猜你喜欢

  • 槎翁集

    十八卷。明刘崧(1321-1381)撰。刘崧,初名楚、字子高,泰和(今属江西)人。八岁能诗,洪武三年(1370)举经明行修,改今名,官至吏部尚书。著有《槎翁诗集》(已著录)。此编为刘崧文集,共十八卷。

  • 王世周集

    二十卷。明王伯稠(1542-1614)撰。王伯稠,字世周,江苏昆山人。布衣终身。此集卷首有王世贞兄弟序,颇相推许。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称:“少谢博士弟子,肆力于歌诗,闭门拥被,悉取晋唐以下诸家,吟咀

  • 宜略识字斋杂著

    不分卷。清代王敬之(生卒年不详)撰。王敬之为清代学者王念孙之子,著有《王敬之全书》。此书是作者七十岁至七十九岁间,每年完成一册,共九年而成,即为1855年成书。此书按年分册,体例不一,主要内容为诗文考

  • 诗疏补遗

    五卷。清胡文英(详见《诗经逢原》)撰。此书书首自序云:“孔氏(颖达)疏诗,较诸经独为详慎,然限于功令,虽有质疑辨难之处,未敢繁称,而遗音每寄之弦外。宋人说诗,多取传笺,然风雅之体裁,字义之原委,远征近

  • 顾氏石刻

    一卷。清顾沅辑。此刻首行空而未镌,是帖名未定。其中多顾氏藏印,而顾沅多刻书,所以必为顾氏所刻。内容是:李东阳《金丝堂铭》、《吴山归老诗序》、《会文联句》、《赠陈白沙诗》,杨一清诗一种、手简一种,张居正

  • 诸子裒异

    十六卷。明汪定国(生卒年不详)编。汪定国,字苍舒,海宁(今浙江省海宁县)人。其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十六卷,采录诸子,俱取其文字之奥僻者,于佛氏为尤多,而《邵子》、《张子》、《蔡季通》诸儒之说,也一概摘入

  • 云谷卧余

    二十卷,续八卷。清初张习孔(生卒年不详)撰。习孔字念难,歙县(今属安徽省)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官至山东提学佥事。《云谷卧余》多为议论之语,而缺乏考证之据。且刚愎自信,主观臆断,对杜甫诗文、左

  • 范亨燕书

    一卷。清汤球辑。《隋书经籍志》称:“《燕书》二十卷,记慕容俊事,伪燕尚书范亨撰。”《新唐书》、《旧唐书》的记载与此相同。前燕有《起居注》,杜辅全录而作成《燕记》;后燕建兴元年(386),董统受诏草创后

  • 外戚事鉴

    二卷。不著撰人名氏。《千顷堂书目》有《明宣宗御制外戚事鉴》五卷。并释曰:此书于汉以下历代戚里之臣,举其善恶之迹,以及其最终所得吉凶,分类而列,共得七十九人。宣德元年四月书成,皇亲各赐一本。《四库》馆臣

  • 大城县志

    八卷。清张象灿修,刘建等纂。张象灿,陕西咸宁人。举人。康熙八年(1669)任大城知县。刘建,大城人,出身进士。张象灿任大城县知县后,逢康熙十二年(1673)诏谕天下通行修志,其遂将明万历志呈报,遭申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