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玉篇残卷

玉篇残卷

陈顾野王撰。参见《重修玉篇》。①五卷。这是清光绪初年遵义黎庶昌出使日本时所见到的古本《玉篇》残卷。起初在东京柏木探古处见到以下四卷:第九卷“言”部至“幸”部共22部、第十八卷后半“放”至“方”部共12部、第十九卷从“涂”至“洗”缺首尾的“水”部、第二十七卷“系”部至“索”部共七卷。后来日本西京知恩院方丈彻定为之借来高山寺东大寺崇兰馆和佐佐木宗四郎所藏的两卷:第九卷“册”部至“欠”部共5部,即东京柏木探古处第九卷中间所缺的5部;第二十二卷“山”部至“”部共14部。因此黎氏在日本所见到的《玉篇》残本为原书的第九卷、第十八卷、第十九卷、第二十二卷、第二十七卷,共五卷,其中后两卷完整不缺字。黎氏遂将这些残卷影印或摹刻,辑为《玉篇残卷》,收入所辑的《古逸丛书》中。1935-1937年间商务印书馆据以影印,是为《丛书集成初编》本。黎庶昌、杨守敬、李慈铭等均认为此残卷即顾野王《玉篇》原本。确切地说,这些残卷乃是唐初日本到中国的留学生和僧人据《玉篇》原本抄录带回日本的。《玉篇残卷》与今本相较,其释文繁详,引证博赡,时有顾氏按语,不似今本殊为简略;然“脱误之字连篇接简,几不可读”(李慈铭语)。②一卷。即原本《玉篇》第九卷,从“言”部到“幸”部,共22部,中间缺“册”至“欠”5部,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库。所据乃辗转传纂,上版致失行次。民国四年(1915)上虞罗振玉得见原本,遂影印之,以资与黎本互证。

猜你喜欢

  • 四书本义汇参

    四十四卷。清王步青撰。王步青字汉阶,号已山,金坛(今江苏金坛县)人,生卒年不详。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此书共有《大学》三卷,附一卷,《中庸》七卷,附一卷,《论语》二十卷,《孟子》十

  • 尚书集传纂疏

    六卷。元陈栎(1252-1334)撰。栎字寿翁,晚号东阜老人,学者称定宇先生,河南新安(一说徽州休宁)人。宋元之后,隐居著书,至延璠元年(1314),年六十三时复出应试,中浙江乡试,因病未能参加会试,

  • 莆阳科第录

    二卷。明吴爵编。爵,湖南宁乡人。生卒不详。嘉靖中官福建兴化府训导。该书是其任是官时所作,主要录兴化一郡科第诸人的事迹,自洪武三年(1370)至嘉靖二十八年(1549),书中详载诸人爵里情况,对研究明代

  • 礼书通故

    一百卷。清黄以周撰。黄以周字元同,生卒年不详,定海人,同治九年(1870)举人。先后作过分水训导、内阁中书,朝庭特旨升用教授。此书阐发礼学,广采百家,上自汉唐下至清代,对前人学说择善而从,足可称“体大

  • 中原音韵

    二卷。元周德清撰。周德清(1277-1365年)字日湛,号挺斋,瑞州高安(今江西高安县)人。《高安县志》云:“周德清,号挺斋。暇堂人。工乐府,精通音律。所著有《中原音韵》行世。虞伯生序之曰:随时体制,

  • 汉隶分韵

    七卷。不著撰人名氏与编撰年代。考其分韵,以一东二冬三江等标目,当为元韵而非宋韵。取宋洪适等所集汉隶,依次编纂,又以各碑字迹异同,缕列辨析。《四库提要》云:“考吾邱衍《学古编》,有‘合用文集品目一门,其

  • 说文职墨

    三卷。清于鬯撰。参见《说文校书》。“职墨”犹言笔记、札记。是书持论虽不甚高,但亦有所发明,对于段玉裁、桂馥、严可均、王筠诸家之说偶有补正。例如:“从‘隹’与从‘鸟’之字同偏旁者皆同字也,段氏力辨‘雁’

  • 爱闲斋笔记六种

    二十卷。清史承谦(生卒年不详)撰。史承谦字位存,宜兴(今属江苏省)人,工诗词古文,对两宋至清初名家词集,无不探讨。六种为《爱闲斋笔记》二卷,多为评史谈艺之作;《小眠斋词》四卷,为自撰词集;《静学斋偶志

  • 北宋二体石经宋拓残本

    一卷(影印本)。罗振玉辑,民国十二年(1923)印于天津。所收《易经》八行,从《升卦》“曰允升大吉”起,至“无所疑”止;《尚书》五十行,从《武成》“壬辰旁死霸”起,至《洪范》“三日祀四”止;《诗经》十

  • 瑞安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张德标修,黄征文、王殿金纂。张德标字玉衡,渭南人,荫生出身,嘉庆时任瑞安县知县。黄征文,字平甫,余姚人,瑞安县训导,候选知县。此志为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卷首为图。卷一舆地志,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