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潜夫论

潜夫论

十卷。汉王符(约公元108-174)撰。王符字节信,自称潜夫,东汉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人。少好学,有志操,与世不合。仕人更相引荐,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仍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世得失,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是书,《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有著录。原书三十六篇,今存本为三十六篇。其篇目如下:第一卷:一《赞学》二《务本》、三《遏力》、四《论荣》、五《贤难》。第二卷:六《明暗》、七《考绩》、八《思贤》、九《本政》、十《潜叹》;第三卷:十一《忠贵》、十二《浮侈》、十三《慎微》、十四《实贡》;第四卷:十五《班录》、十六《述赦》、十七《三式》、二十《衰制》;第五卷:二十一《劝将》、二十二《救边》、二十三《边议》、二十四《实边》;第六卷:二十五《卜列》、二十六《正列》、二十七《相列》,第七卷:二十八《梦列》、二十九《释难》;第八卷:三十《交际》、三十一《明忠》、三十二《本训》、三十三《德化》、三十四《五德》;第九卷:三十五《志氏姓》;第十卷:三十六《叙录》。是书反映了王符在政治上继承先秦的“民本”思想,强调“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抑末务本,富国富民;对东汉后期的社会政治,采取尖锐的批判态度。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的“天道观”,以“元气”为宇宙本体,认为“道”由气所变,“道之为物”,“莫不气之所为也”。在认识论上,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上圣“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又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宗教迷信采取批判的态度。符之著书在桓帝时,故所说多切汉末弊政。《潜夫论》贯彻始终的是王符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这里有宝贵的遗产,可引以为鉴。如贵民、务本、重法、考绩、反侈、求实、实边等思想都颇有价值。是书有多种版本:其无注本《潜夫论》十卷,汉王符撰。元大德间刻,系与《白虎通》、《风俗通》合刻。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胡氏本影印《元明善本》书。清嘉庆中刻《广汉魏丛书》本。《四部丛刊》本,其注解本《潜夫论》十卷,清汪继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肖山陈氏刻《湖海楼丛书》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世界书局排印《诸子集成》本,其辑佚本:《潜夫论佚文》一卷,清王仁俊辑。《经籍佚文》稿本,通行本,1979北京中华书局排印本。

猜你喜欢

  • 嘉荫簠藏器目

    一卷。清刘喜海藏。刘喜海,详见《长安获古编》条。据诸城王氏金石丛书提要中说,其家藏有各家金文目四卷,乃福山王文敏手编。书中著录钟四件、鼎十六件、彝八件、敦四件、盘二件、盉四件、鬲四件、簠一件、簋两件、

  • 易象援古

    无卷数。清申尔宣撰。申尔宣字伯言,河南人。此书是申尔宣本着他父亲申舒坦之意而撰成。其之所以叫“援古”,是因为想要“援古事以证易理”。大旨认为,程《传》引古释经的有六十余条,朱子《本义》引古释经的也有四

  • 诸史偶论

    十卷。旧本题进士柳州计宗道校。计宗道其生平爵里均不详。考太学题名碑,宏治已未科进士有计宗道,马平人。马平属柳州。可能即此人。但是自题为校,所以本书并非其所著。根据书中所引的史事,唐以前的内容较多,五代

  • 红绶轩帖

    四卷。明董其昌(1555-1636)书,陈钜昌(生卒年不详)刻。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董其昌少好书、画,临摹真迹,书学颜真卿、虞世南以及钟、王,行楷之妙,

  • 教稼书

    见《区种图说》。

  • 奚囊广要

    十三种,十四卷。明洪詹溥辑。洪詹溥字子美,钱塘(今江苏杭州)人,生平事迹失考。《奚囊广要》又名《奚囊杂纂》,共收书十三种:《田家五行》二卷,题作田舍子窦元礼速撰;《物类相感志》一卷,题作吴潜坤居士姚奢

  • 香山集

    十六卷。宋喻良能(约1182年前后在世)撰。喻良能,字叔奇,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补广德尉,迁国子监主簿。复以国子监博士召,兼工部郎中。除太常寺丞,兼旧职,

  • 历朝闺雅

    十二卷。清揆叙奉敕纂。揆叙(1675-1717),字恺功,纳兰氏,正黄旗满洲人,大学士、康熙朝宰相纳兰明珠之子,诗人纳兰性德之弟,女诗人纳兰氏之兄。康熙三十五年(1696),由二等侍卫特授翰林院侍读,

  • 说学斋经说

    一卷。清叶凤毛(生卒年不详)。撰。凤毛字超宗,号恒斋,叶映榴之孙,江苏南汇(今属上海市)人,以荫授内阁中书,迁典籍。工书画,兼善古文、诗、词。享年七十二岁。除本书外,还著有《说学斋诗文集》、《内阁小识

  • 龙树菩萨传

    一卷。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343-413)译。鸠摩罗什生平事迹详见《满汉合璧佛说阿弥陀经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种同卷》条。《龙树菩萨传》一书为传记体,详载龙树生平事迹,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