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浙江通志

浙江通志

①五十卷,首一卷。清赵士麟、王国安等修,张衡、黄宗羲等纂。赵士麟,字玉峰,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卒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二十三年(1683)以副督御史巡抚浙江,城杭内河淤塞数百年,下令疏浚,水道复通,还善治城隍,修建学校,后于西湖一书院肖像祀之。张衡(1630-1696),字友石、晴峰。清景州(今河北景县)人。顺治十八年(1611)进士,授内阁中书舍人,升工部郎中,后为浙江学政,补陕西榆林道,年七十乞休。在浙江上任纂《浙江通志》。著有《禊亭华轩诗稿》、《听虞阁集》、《燕台新咏》。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与顾炎武、王夫之同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父尊素,为东林名士,以劾魏忠贤,被害死狱中。年十九,即入京为父讼冤。崇祯末,又与东林后裔一百四十八人作《南部防乱揭》,声讨阉党八孽阮大铖。清兵南下,复集合志,起兵抵抗。后入四明山,组织“世忠营”,结寨自固。复追随南明鲁王于海上,任左副都御史,辗转流徙,坚持抗清。事败后,毕力著述。康熙时举博学鸿儒,荐修《明史》,皆力辞不就。其学师事刘宗周,博古通今,倡经世致用。其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又有《易学象数论》、《授书随笔》、《律吕新义》、《孟子师说》、《深衣考》、《今水经》、《四明山志》等。还辑有《明文海》、《明史案》、《宋元学案》、《南雷文案》等。《浙江通志》修于康熙二十二年(1682),二十三年(1683)刻本。全书五十卷首一卷,分三十八门:有图考、沿革、星野、疆域、城池、公署、山川、形势、古迹、关梁、都会、水利、风俗、田赋、户口、监课、物产、学校、祠祀、寺观、陵墓、文职官、兵防、帝王、名宦、选举、人物、儒林、孝义、文艺、隐逸、寓贤、烈女、方伎、仙释、艺文,杂记等门。此志基本循嘉靖《浙江通志》体例,内容较疏略,但水利、疆域记载较详。②二百八十卷,首三卷。清稽曾筠等修,傅王露等纂。稽曾筠(1670-1793),字松友,号礼斋。江苏无锡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五十六年(1717)任山西学政。雍正元年(1723),迁兵部左侍郎,署河南巡抚,督办黄河决口事。次年官河南河道副总督。七年晋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兼管运河事务。十一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仍总督江南河道事。治河多年,多所贡献。乾隆元年(1736),总理浙江海塘工程,兼浙江巡抚,不久改浙江总督。后病死。著有《防河奏议》。傅王露字良木,号玉笥,清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康熙进士,官至中允。傅王露为编纂者之一,并终其事。《浙江通志》雍正九年(1731)修,乾隆元年(1736)刻本,全书二百八十卷首三卷,五十四门。各门分府立目,分县叙述,从浙江“为东南屏障”,“洋面辽阔”和漕粮供给地的特点出发,对关梁、城池、海防、田赋、漕运、榷税、物产等门记述详尽。该志为浙江省志中篇幅最大,体例较完备,较康熙《浙江通志》增加十七门。在经籍门下有《两浙志乘》两卷,记载浙江历代府志的纂修源流,为该志的独创处,为通志之善本。尚有咸淳刻本,清嘉庆十七年(1816)校补刻本,清光绪五年(1879)墨润堂校刻巾箱本,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浙江书局刻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清光绪本,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草韵汇编

    ① 二十六卷。清陶南望撰,陶南望字逊亭。上海(今上海市)人。生卒年与事迹不详。此书成于康熙年间。书中记草书家从秦程邈记起,至明代朱克诚,共三百四十一家。其草法分韵编次,平、上、去三韵部分是陶南望亲辑。

  • 四书偶谈内篇

    一卷。外篇 一卷。清戚学标撰。学标号鹤泉,浙江太平(今浙江太平)人。官河南涉县知县。学标精于考证。是书首有自序云“遇友朋聚会商榷则谈,生徒及门请业则谈,兴之所至,或纵己之见为谈,又或旁引他人之说为谈,

  • 许学考

    二十六卷。近代黎学诰(生卒年不详)撰。学诰字觉人,江西人。据黎氏自序所述,是编乃继其乡先辈谢启昆《小学考》而作。专取小学类中关于《说文》一部分著作,自许氏《说文》以后,属于《说文》部分者录之。每录一书

  • 诗文轨范

    二卷。元徐骏撰。徐骏,浙江常熟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是书杂采古人论文之语以成编。大多是常见的话。然集中所载诏、诰、表、奏诸式,却尤未免近俗,没有什么见地。

  • 宁武府志

    十二卷,首一卷。清魏元枢、周景柱纂修。魏元枢字臞庵,河北丰润县人,出身进士,乾隆初任宁武府知府。周景柱详见《蒲州府志》。自设府以来,尚未修志。乾隆八年(1743),元枢始为编辑,为二十六卷,其稿多承袭

  • 水南稿

    十九卷。明陈霆(约1515前后在世)撰。陈霆,字声伯,德清(今浙江德清县)人,生卒年不详。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刑部给事中,正德初,因忤刘瑾,谪六安。后起历山西提学佥事。著有《两山墨谈》、《山

  • 说文部目分韵

    一卷。清陈奂(1786-1863)撰。陈奂字倬云,号硕甫,江苏长洲(即今苏州)人。著有《毛诗传疏》、《毛诗音》、《毛诗说》、《毛诗传义类》、《郑氏笺考证》、《公羊仪礼考证》以及是书等。是书为便于初学检

  • 说唐诗

    二十二卷。清徐增撰。徐增,字子能,长洲(今属广东)人。生卒年不详。有《说唐诗》、《重编灵隐寺志》等。是集为唐诗注解本。所录唐诗三百余首。一一推阐其意。徐增曾与金金人瑞(圣叹)游,故从人瑞评唐人律诗“无

  • 尚书读记

    一卷。清阎循观(1724-1768)撰。循观字怀庭,号伊蒿。昌乐(今属山东省)人。清代学者。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授吏部考功司额外主事。初好佛,后读宋儒之书,乃一尊程朱之学。曾与潍县韩梦周讲学

  • 周易义说

    五篇。清洪榜撰。榜字初堂,安徽歙县人,乾隆举人,赐内阁中书,三十五岁卒。此书分明象上、明象下二篇,又有述赞上、述赞中、述赞下三篇,凡五篇。其明象至损益而止,似未卒业。洪榜少有文采,与其兄洪朴齐名,世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