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本草备要 医方集解

本草备要 医方集解

不分卷。清汪昂(1615-1694)撰。汪昂字訒庵,休宁(今安徽休宁)人。早年业儒,后弃举业,笃志方书,专攻医药。博采广搜,网罗群书,精穷蕴奥,或同或异,各存所见,以备考稽。善采众家之长,尤长本草与方剂。著有《汤头歌诀》、《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勿药元诠》、《本草易读》、《本草医方合编》、《脉草经络五种汇编》、《增评童氏医方集解》等书。汪氏著述理法主要宗《内经》等古典医籍,皆浅显扼要,流传较广,不但在当时起到普及推广医学的作用,至今仍有其实用价值,汪氏对传入我国的西医学态度较为开明,认为西医虽不明气化,但对形态的论述较为明确。他还记述“脑为元神之府”、“灵机记性在脑”等说,为中西汇通之先声。《本草备要》撰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作者认为有些本草书籍内容“备而不要”,或又“要而不备”,故取材《本草纲目》与《神农本草经疏》等书,撰成此编。汪氏在此书自序中称:“特裒诸家本草,由博返约,取适用者凡四百品,汇为小帙,某药入某经,治某病,必为明其气味形色,所以主治之由。闻附古人最恶兼施,制防互济,用药深远之意。而以土产、修治、畏恶附于后,以十剂宣通补泻冠于前。既著其功,亦明其过,使人开卷了然。”书中首论药性总义,次分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鱼虫、人等八部分,共载药四百七十八种。以后增订时又补入药品六十种。对各药性味、归经、主治、禁忌、配伍以及用法进行讨论。对一些药物采集时间、同物异名、真伪鉴别以及药物炮制等亦作简要介绍,并附图四百余幅。论药虽采众家之说,但又有个人创见。书中以药性病情互相阐发,由博返约,既备且要,为医家所喜用。但因汪氏本人不是临床医生,杂揉诸说,无所折衷,因而难免有承误之失。此书单行本有康熙三十三年(1694)保阳文富堂刊本,乾隆五年(1704)天德堂刊本,咸丰七年(1857)文质堂刊本,1938年上海广益书局铅印本。《医方集解》撰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乃汪氏为使读者辨证选方,治有轨则,不致攻补误用,乃选录古今医籍中常用方剂七百余首,分为正方与附方而撰。约十六万余字。内容分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等二十一门方剂。后附《救急良方》、《勿药元诠》。正方三百余方,大多出于王肯堂之《证治准绳》,而从其他医籍中增采者更多。每门方剂首述功用,后述每方适应证、药物组成、附方加减、方义解释等。同时对有关病源、脉候、脏腑、经络、药性、服法、治法无不毕备,作者自己的意见则以“昂按”注明。理论联系实际,为一部应用较广的方剂书,对临床颇有参考价值。收方完备,分类合理,注释扼要,影响很大,以后解方之书,大抵不出本书范围。单行本有康熙四十三年(1704)刻本、光绪五年(1879)扫叶山房刻本、1959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合订本有《本草医方合编》本、瓶花书屋重刊本。

猜你喜欢

  • 夏小正训解

    四卷。《考异》一卷,《通论》一卷。清王宝仁(详见《周官参证》)撰。是书前有嘉庆十九(1814)毕宪曾、二十四年(1819)彭兆荪序及嘉庆十八年(1813)自序。其体例是先在记文下系己说,再在传文下申传

  • 潞州志

    十二卷。明马暾纂修。马暾字廷震,出身进士,明弘治间任潞州知州。弘治初年,马暾莅位,乃以修志为己任,历数月,志成。《潞州志》明弘治八年(1495)刻本。全书十二卷,分为:卷一建置沿革、郡名志、分野志、疆

  • 疫疹一得

    二卷。清余霖(生卒年不详)撰。余霖字师愚,桐城(今属安徽)人。少业儒,攻科举,屡试不第,遂攻医学。博览医书,长于治疗疫病。因父染时疫,为群医所误,乃发愤著书立说。见当时治疫所用不外伤寒之剂,因研读本草

  • 周易窥余

    十五卷。郑刚中(1088-1154)撰。郑刚中,字亨仲,两宋之际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著有《周易窥余》十五卷、《大易赋》一篇、《北山集》、《经史专音》、《西征道里记》等书。精于《易》学,说经颇有新

  • 高唐州志

    ①七卷。明金江纂修。金江字孔殷,浙江义乌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任高唐州知州。高唐州志创自天顺四年学正卢瑞,再修于嘉靖元年州守王大化,此志为三修。金江宰高唐州,求而览卢志、王志,芜且梓漫漶不存。遂

  • 禊诗集兰亭字

    四卷。清胡文诠辑。胡文诠,生卒年不详,或曰今北京大兴人。字衡斋,曾为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知县。“修禊”是我国古代一种祈除不祥的祭祀活动,常在春、秋两季于水滨举行,尤其是阴历三月三日这一天最为流行。《兰

  • 读中庸偶记

    一卷。清邱壑(详见《读大学偶记》)撰。是书随意涉笔,但语多见解。唯说“中庸”二字,谓《中庸》也是言礼之书,中是体,和是用。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用其中之谓中庸。”庸即用,致中和,则用中之谓,无时不

  • 北轩笔记

    一卷。元陈世隆(生卒年不详)撰。陈世隆字彦高,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末书贩陈思之从孙,元顺帝至正(1341-1368)中,馆于嘉兴陶氏,兵起以后,死亡。学问渊博,精通经史百家,尤工诗文。所著诗文,明

  • 历代宰辅汇考

    八卷。清万斯同(1638-1702)撰。万斯同,字季野,浙江鄞县人。黄宗羲学生,精史学。南明鲁王监国,授户部主事。康熙十七年(1678)拒应博学鸿儒科,次年以布衣与修《明史》,不受俸,不署衔,前后历十

  • 评注八代文宗

    八卷。旧本题明袁黄(1533-1606)编。袁黄字了凡,江苏吴江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迁兵部主事。著有《皇都水利》。是编取《文选》中之近于举业者,摘拾成书。其中有全部删节者、也有节取数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