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守
三十二卷。清叶佩荪撰。佩荪字丹颖,号辛麓,归安(浙江吴兴)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南布政使。此书卷首为易卦总论,撮举二十四卦,论述阴阳消长之理,顺逆往来之数,发挥详尽。自卷一以下诠释经文,但不及系辞传、文言传、说卦杂卦传,或为未竟之稿。其释经既不作注疏本,亦不用古易本,先卦辞爻辞,次彖传、象传。全书既不泥于考象,也不迂于说理,有可取之处。今存叶氏自刻本。
三十二卷。清叶佩荪撰。佩荪字丹颖,号辛麓,归安(浙江吴兴)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南布政使。此书卷首为易卦总论,撮举二十四卦,论述阴阳消长之理,顺逆往来之数,发挥详尽。自卷一以下诠释经文,但不及系辞传、文言传、说卦杂卦传,或为未竟之稿。其释经既不作注疏本,亦不用古易本,先卦辞爻辞,次彖传、象传。全书既不泥于考象,也不迂于说理,有可取之处。今存叶氏自刻本。
十六卷,清吕子珏修,詹锡龄纂。吕子珏,江苏武进县人,监生,道光四年(1824)来知黟县事。詹锡龄,江西安义县人,嘉庆三十三年(1554)来任黟县知县。黟县旧志,自明正德间陈九畴始创修,经万历,清康熙八
十九卷。清钱坫撰。钱坫生平见“尔雅古义”。是书依《尔雅》条例,分为十九类,一类为一卷。从群书中辑录方俗语词凡六百六十条。惟仅录原文,未注明出处,不便查考。前有钱坫自序,后有罗振玉跋语。有罗氏玉简斋刊本
十二卷。清戴震(1723-1777)撰。戴震,字东原,休宁(今安徽休宁)人。著名思想家、学者。乾隆三十八年(1773)任《四库全书》馆纂修官;四十年(1775)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一
一卷。梁武帝(464-549)撰。清马国翰辑为一卷。梁武帝即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武帝著录有《周易大义》。史志并无记载武帝注《论语》之事。《释文》引有二节
六卷。明吕楠(见《泾野子内篇》)撰。此书为张载的著作汇编。书前有嘉靖二十年(1541)吕楠的自《序》,称张子的著作只存《西铭》、《东铭》、《正蒙》、《经学理窟》、《语录》、《文集》等,而《文集》又未完
四十卷。清张坊修,胡元琢、徐储纂。张坊字湘帆,湖南湘潭县人。出身拔贡,乾隆年间知天镇县,十九年(1754)调任曲沃县知县。在曲沃期间,此邑有两驿,官疲民困,坊请于上官,分还蒙城驿于太平史村,民困始苏。
一卷。清孙季咸辑。孙季咸原名葆成,以字行,山东荣成人,生卒年不详。是书兼辑郑玄注及陆德明《经典释文》,篇首列陆氏《孝经序录》及郑氏《孝经序》,经注之后,附以音义。郑注只载旧文,不标所出,于陆氏《音义》
十卷。清吴兆宜(约1672年前后在世)撰。吴兆宜字显令,江苏吴江人。履迹待考,有《庾开府集注》。本书引证颇博,但繁而无当。又多以后代之书注前代之事,尤为未允。唯每卷以明人滥增之作退之卷末,注曰以下宋本
一卷。清冯桂芬(1809-1874)冯桂芬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三年(1853)在苏州办团练,升右中允。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苏州时逃到上海。参
六种,八卷。清彭崧毓撰。彭崧毓字于蕃,别号江湖渔叟,江夏(今属湖北省武汉市)人。咸丰年间进士,官云南腾越知府。彭氏丛书有《求是斋初刻》收书三种,而《求是斋杂存》后出,已将初刻三种收入。六种为《缅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