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无何集

无何集

十四卷。清代熊伯龙(约1617-约1669)撰。熊伯龙字次侯,晚号钟陵,汉阳(今属湖北)人。顺治进士,官至内阁学士,无神论者,著有《贻穀堂诗文集》等书。此书主要诠解东汉荀况的《论衡》一书,倡导无神论。因荀子有句“云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云而雨也”,故作者把此书命名为《无何集》。全书分“天地、古今、鬼神、祸福、灾祥、感格、宜忌、人事、儒术、道教、杂家、百物”十二门类,每门为一卷,每门类又各标明细目。卷首作者自述读本书方法;第十三卷杂来古人辟佛的学说,取名为“委宛续貂集”;卷十四则是作者之子熊正笏,摘取经、史、子、集中符合《论衡》中无神论观点的内容,取名为“勿广余言集”。全书以《论衡》中的“幸偶”一篇为宗旨,并把此篇列在卷首,然后依十二门类顺序,先摘录《论衡》中有关的原文,其次摘取古今史实及评论,再加上作者自己的驳论,对凡河图洛书、阴阳谶纬、五行灾异及相墓相宅等说法一一加以驳辩澄清,议论较为精详,观点完全是唯物的,从儒学立场对传统宗教神学进行了有条理的批判,宣扬无神论。本书有益于对中国古代无神论思想的研究,也为收集这方面资料提供了方便。此书现在通行的十四卷本是由作者几代子孙增订而成。有北京大学藏乾隆甲寅(1794年)刊本、1925年沔阳卢弼影印本、1979年中华书局整理排印本。

猜你喜欢

  • 易牙遗意

    二卷。明韩奕撰。韩奕,字公望,号蒙斋,吴县(今江苏吴县)人,生卒年不详。韩氏幼年端重慎言,博学工诗,好游山玩水,继父业行医隐居,不愿做官。著作除《易牙遗意》外,还著有《韩山人集》。《易牙遗意》主要记载

  • 觚不觚录

    一卷。明王世贞(详见《弇山堂别集》)撰。此书专记明代典章制度沿革情况,记载尤为详备。虽多记世故,而朝野轶闻杂事,也多有涉猎。所记每一事件皆首尾有叙,极其完备。作者弱年入朝为官,晚年作此书,阅历深长,见

  • 诗经注疏大全合纂

    三十四卷。明张溥撰。溥(1602-1641)字天如,太仓(今属江苏省)人。崇祯辛未(1631)进士。幼嗜学,年二十,即与同里张采同学齐名,号为“娄东二张”。他集郡中名士,相与复古学,名其文社曰“复社”

  • 周易姚氏注

    一卷。辑佚书,吴姚信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姚信字德璠,吴兴人,官至吴太常卿(《七录》云字元直),其事不见于《三国志》。此书据《经典释文·叙录》为十卷,《七录》作十二卷。《隋书·经籍

  • 广续方言拾遗

    一卷。清程先甲撰。体例仿《广续方言》,序次依《尔雅》,但不标目。辑录方俗词凡一百零七条,引自药书医书者居多。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木活字本。

  • 十种唐诗选

    十七卷 清王士祯(1634-1711)撰。王士祯字贻上,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乾隆时赐名士祯,新城(今山东桓台)人,清初诗坛领袖,出身世宦家庭。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后任扬州推官,五年后调任京

  • 皇明英烈传

    见《皇明开运英武传》。

  • 屏山集

    二十卷。宋刘子翚(1101-1147)撰。刘子翚,字彦冲,号病翁,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以文荫授承务郎,曾通判兴化军。因父死于难,哀伤过度致疾,不堪吏事,辞归故里。筑室屏山,讲学不倦。卒,年仅四十七

  • 云间志

    三卷,杨潜修,朱端常、林至、胡林卿纂。清嘉庆十九年(1814)华亭沈氏金陵刻本。杨潜,华亭知县。此志修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久佚。王鹤溪家有抄本,钱竹汀借抄于王鹤溪家,袁寿延复借钱氏抄本,转录以

  • 箴膏肓评

    一卷。清刘逢禄(详见《尚书今古文集解》)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东汉何休《春秋左氏膏肓》十卷,又有服虔《膏肓释疴》十卷。郑玄著有《箴膏肓》对何休进行驳难。今服郑之书已佚。郑玄《箴膏肓》尚存二十余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