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摩诃止观

摩诃止观

十卷。隋代释智撰。智生平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摩诃止观》是智于开皇十四年(594)在荆州玉泉寺所说,弟子灌顶记为十卷。是天台宗详述圆顿止观法门的主要著述,为天台宗三大部之一。原名为《圆顿止观》,后改为《摩诃止观》,前后有三本,现行本是第二本(通称广本)的再治本。全书分为序分与正说分两部分。序分是记录者灌顶略叙本书缘起根由,正说分是记智讲说圆顿止观法门的内容。先叙明示本书的说主,说时、说处及其全书概况,次叙关于圆顿止观法门的师资传承,内分有金口、今师两种。金口相承指从佛世尊经迦叶、阿难、商那和修至马鸣、龙树、提婆等脉脉相传,到第二十四世师子遇害而法统绝。今师相承指北齐时代的慧文禅师,依龙树《大智度论》及《中论》的偈文,悟入空、假、中三谛圆融之理,由此构成一心三观的禅法。后传承于慧思,智。《摩诃止观》行解双远,最为精要,是智观行体系的较集中体现。正说分共分有十章,即: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修、果报、起教、旨谛。这十章简称十广。十广的第一大意章,把以下九章概括作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五段。略举全书大体,简称为五略。合称为五略十广。于正修中先立十乘观法,即:观不思议镜,真正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偏,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次位,能安忍,无法受。次明十种观境,即:阴入界境,烦恼境,病患境,业相境,魔事境,禅定境,诸见境,慢境,二乘境,菩提境。此书理论宏伟,内函深刻,影响既深且远。教界学人多有赞誉,“解行具陈,义观兼举,可为行人之心境,巨海之明灯”。后人注疏此书的也很多。现有天津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难录

    三卷。题“墨憨斋新编”。墨憨斋为冯梦龙斋号,则知作者为冯梦龙(详见《古今小说》)。该书为长篇传记小说,叙明代弘治、正德、嘉靖年间著名学者、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王守仁(称阳明先生)的一生事迹。全书按时

  • 虚白室文抄

    二卷。《诗钞》十一卷。清方昌翰(生卒年不详)撰。方昌翰,字宗屏,安徽桐城人,官新野知县。方昌翰既能诗,而有闻于时。其诗有以名德著者,有以功业著者,有以经学著者,有以文辞著者。作者绩学继志,早年所作之诗

  • 唐一庵年谱

    一卷。明李乐辑,清王表正重辑,许正绶三辑。乐桐乡(今安徽桐城北)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官至尚宝司卿。表正宁海人,举人,归安县教谕。正绶乌程人,湖州府学教授。该书记明唐枢事实。枢字子镇,浙江

  • 诗经旁通

    十五卷。元梁益(生卒年不详,据《元史》记载,享年四十六岁)撰。梁益字友直,号庸斋,祖先为福州人,又自号三山。江阴(今属江苏)人。梁益博通文史,一生不仕,教授乡里,广收学徒。“学术醇正,为世师表”(《元

  • 楚范

    六卷。明张之象(1496-1577)撰。张之象字元超,号同鹿,吴县(今属江苏)人。嘉靖中,官浙江按察司知事。有《太史史例》、《楚骚绮语》、《彤管新编》、《唐雅》、《唐诗类苑》、《古诗类苑》等书。本书共

  • 列国政要

    一百三十三卷。清端方(1861-1911)撰。端方,字午桥,号匋斋,托忒克氏。满洲正白旗人。光绪举人,授工部主事,后升为山东按察使。戊戌变法得光绪帝信任,督办农工商局。以后得荣禄保护和慈禧信任,变法失

  • 潜颖诗

    十卷。何维棣(约1897前后在世)撰。何维棣字棠孙,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人,生卒年未详。光绪八年(1882)举人。官四川侯补道。维棣为绍基之孙。维棣以能文鸣于时,其诗才思横溢,而维棣于经训、小学亦颇

  • 贾氏丛书甲集

    九种,二十二卷。清贾臻(生卒年不详)撰辑。贾臻字运生,直隶故城(今属河北省)人。曾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后出任浙江知府、河南知府。丛书所收主要是贾臻撰辑著作,另有其父贾汝愚两种,其婶母卢碧筠一种。

  • 农曹案汇

    不分卷。清刘岳云撰。刘岳云,见《光绪会计表》条。是书前有戴鸣慈序。第一册载官票局官银钱号,第二册载商税、厘捐,并分子目为厘捐原起、整顿厘捐、里下河厘捐、盐厘、米厘、布棉税厘、洋药税厘、土药税厘、续表、

  • 易例举要

    二卷。清吴鼎撰。吴鼎字尊彝,号易堂,金匮人。乾隆十六年(1751)荐举经学,授国子监司业,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后来降补侍讲。此书仿照《周易折中》卷首义例而更加推衍。上卷多是编辑先儒之说,下卷多是吴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