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崇文总目

崇文总目

六十六卷,北宋王尧臣等撰。王尧臣(1003-1058),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今属河南省)人,著名目录学家。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湖州。累擢权知制诰、翰林学士。宋夏战事起,历任陕西体量安抚使、泾原路安抚使,于边防部署、将帅任用等事多所建言。又为权三司使,迁翰林学士承旨兼端明殿学士,为群牧使。皇珰三年(1051),充枢密副使。至和三年(1056),拜参知政事。宋初,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掌修史、藏书、校书。太宗即位后,修建三馆书院,赐名崇文院,收藏三馆书籍。端拱元年(988),又在崇文院中堂建秘阁,仍与三馆总称崇文院,藏三馆真本书籍及书画。三馆秘阁分别都编有库藏目录,真宗时综合这些书目修成《三朝国史艺文志》,著录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官府藏书三万六千二百八十卷。仁宗景珰元年(1034),以三馆、秘阁所藏有谬滥及不全之书,遂命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祁定其存废、删去重复、补写校对差漏,“仿开元四部录,约国史艺文志,著为目录”。(《玉海》卷五二《书目藏书》)参预编录者,又有欧阳修、宋庠、王洙、吕公绰及聂冠卿、郭稹等。前后历时七年半,至庆历元年十二月(1042年1月),由翰林学士承旨王尧臣领衔上奏,仁宗赐名《崇文总目》。神宗以崇文院为秘书省,又命访遗书增补入总目,徽宗时更名为《秘书总目》。《崇文总目》六十六卷,按四部分四十五类。经部八卷九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孝经类、论语类、小学类。史部十五卷十三类:正史类、编年类、实录类、杂史类、伪史类、职官类、仪注类、刑法类、地理类、氏族类、岁时类、传记类、目录类。子部三十三卷二十类:儒家类、道家类、法家类、名家类、墨家类、纵横家类、杂家类、农家类、小说类、兵家类、类书类、算术类、艺术类、医书类、卜筮类、天文占书类、历数类、五行类、道书类、释书类。集部十卷三类:总集类、别集类、文史类。全目共著录北宋前期图书三千四百四十五部,计为三万零六百六十九卷。其编纂体例,有叙有释,主要为欧阳修所撰写。《欧阳文忠公集》中有《崇文总目叙释》一卷,经部八类各一则,史部除目录类每类一则,子部儒家类至兵家类每类一则,即所谓“叙”。每部书下,都有提要,即所谓“释”,介绍撰人姓氏、篇卷存佚、本书沿革以及得失品评等。该书类目的变动,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道经、佛经正式列为子部的两个类目。该书目至南宋已不甚流行,各家著录其卷数参差不一。明嘉靖至万历年间,范钦天一阁有该书目藏本。清康熙年间,朱彝尊抄录天一阁藏本,使该书目再现于世。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该书目,虽已不能复其全貌,但搜辑排比尚可得其十之三四。又依其原次,以类补入,分为十二卷,原六十六卷之序次仍注于各类之下,又续以《宋会要》所载徽宗大观四年、高宗绍兴十二年所搜访之书及已缺情况。嘉庆年间,钱东垣兄弟、秦鉴等据家藏天一阁抄本,搜辑补遗,撰成《崇文总目辑释》五卷、《补遗》一卷,得原叙三十则、原释九百八十条,引证四百二十条。原释无从考见者,乃稽诸史志,补释撰人,并批注考证,纠其讹漏,间以商榷之语,是为“汗筠斋丛书”本。其后,“粤雅堂丛书”、“后知不足斋丛书”、“丛书集成”等本,都属这后一个系统的翻刻或排印。

猜你喜欢

  • 睢宁县志

    十八卷。清侯绍瀛修,丁显纂。侯绍瀛,字东洲,清广西临桂(今桂林)人。举人,光绪十年就任睢宁知县,十五年调知沛县。好文学,善诗歌,著有《南游草》、《北游草》,曾于光绪十六年主修《沛县志》。丁显,字西圃,

  • 元包数总义

    见《元包》。

  • 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

    见《悟真篇注疏》附。

  • 金台残泪记

    三卷。题“华胥大夫著”,作者真名为晚清张际亮。张际亮(1799-1844)字亨甫,号华胥大夫,福建建宁人。道光十六年(1836)举人,因得罪权贵,被人目为“狂生”,一生不曾作官,放浪山水,出入歌楼剧院

  • 山西通志

    ①三十二卷。明杨宗气修,周斯盛纂。杨宗气,字钟山,陕西延安卫(今陕西延安)人。周斯盛,宁州人。嘉靖四十年(1561)以进士任山东提学副使,筑河汾书院,集隽异士肄业其间,月有课,季有试,文教大兴。《山西

  • 江南昭忠录前编

    六卷。正编九十卷。清丁日昌(1823-1882)督编。日昌字禹生,广东丰顺人,官至江苏巡抚。此书专辑太平天国军入侵时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仓等江南诸地殉难绅士民人。事迹昭著者,列之于传;无事迹可考

  • 群经识小

    八卷。清李惇(1734-1784)撰。李惇字成裕,一字孝臣,江苏高邮(今高邮县)人,经学家、历算学家。与同县王念孙、贾田祖一同力学。久困诸生,试图一举高中。学使谢墉对他颇为赏识。但在考试前夕,贾田祖卒

  • 七子诗选

    十四卷。清沈德潜(1673-1769)编选。(生平见《古诗源》条)沈德潜晚年选编其门下士吴地七人之诗成此书。其中有:王鸣盛《耕养斋集》二卷,吴泰来《古香堂集》二卷,王昶《履二斋集》二卷,黄文莲《听雨斋

  • 太素脉

    见《太素脉秘诀》。

  • 冬集纪程

    一卷。清周广业撰。周广业著有《孟子四考》,已著录。乾隆四十八年(1783)冬,其以举人北上京畿,赴礼部会试,将路程所经,逐日记之。自当年十二月十八日,至四十九年(1784)二月十五日,皆有记述。记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