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屈子说志

屈子说志

正文六卷。卷首《征录》一卷,末附宋玉《九辩》等。清陈远新(生卒年事迹不详)撰。陈远新,字日又,高安(今江西高安)人,清诸生,此书从乾隆十三年(1748)秋开始撰写,花了近一年时间,在“读《骚》于今三十余年”的基础上,“参合古诂时解,舍其所害,取其所得”,撰成此书(《自序》,)。书前有乾隆十四年(1749)沈澜序和同年作者自序,下为凡例,详细说明此书注释体例、方法、作品排次等问题,后为目录。全书共八卷,卷首一卷,有《史记·屈原列传》、班固论、王逸序(总序一,散序十七)、刘勰《辨骚》。正文六卷,卷一《离骚》;卷二《九歌》(从《东皇太一》至《山鬼》,以“之一”至“之九”列出,《国殇》、《礼魂》为“附”);卷三《天问》;卷四《卜居》、《惜诵》、《思美人》、《惜往日》、《抽思》;卷五《桔颂》、《悲回风》、《远游》、《招魂》;卷六《涉江》、《哀郢》、《渔父辞》、《怀沙》,附景差《大招》;卷末一卷,宋玉《九辩》,贾谊《吊屈原文》、《鹏鸟赋》;后为校阅姓氏,跋。此书特点:一是着意屈原作品的写作时代,并根据自己考证对屈原作品重新排序,尤其将《九章》拆散,与《远游》、《招魂》、《卜居》、《渔父》相杂,是历代《楚辞》著作所未见。陈氏对此有详细说明,尽管论据不够充分,可聊备一说。特别是将《九章》分散,与其它同类诗篇相杂,可见不囿于旧说,勇于立新的精神。二是对每篇作品按义分章而注,句有解,章有义,篇首再冠以大义,篇末有结语。对屈原每篇诗作分析得深入、细密。三是刻意求深、求新,不肯蹈袭前人之见。如对依彭咸之解,认为未必是效仿其死;认为“女媭”为屈原侍女,不为无见。故姜亮夫先生赞曰:“然不蹈袭一语,皆出心裁”(《楚辞书目五种》)。但此书亦有牵强之处,如认为《九歌·湘君》“为大婚者所祀”,《九歌·湘夫人》,“为求嗣者所祀”,《离骚》中“高辛”“少康”喻秦,“有虞”指韩、赵、魏三国等,实属荒谬之说。版本有清乾隆十四年(1749)慎余堂刊本,姜亮夫藏一残本。

猜你喜欢

  • 六书溯原直音

    二卷。明吴元满撰,参见《六书正义》。此书旨在辨别字体,亦分十二门,与《六书正义》同,庞杂瞀乱。所用直音,舛误尤多,不足为据。《四库提要》据江苏周厚堉家藏本著录于《存目》中。

  • 中庸解辨

    一卷。清王撰。号无奇子,河北霸州(今河北霸县)人。首有自序。称解释《中庸》,汉儒失之支离,晋唐以来不敢违;宋儒失之影响,元明以来不敢违。是书义求通贯,征引众解而不拘泥于一解。秦以前则有《周易》、管子、

  • 华严经论

    一卷。元魏释灵辩(475-522)撰。灵辩,姓氏不详,山西晋阳(今太原市)人。所作《华严经论》原为一百卷,今仅存卷第十一,故题一卷。该书从后魏熙平元年(516)正月动笔,至神龟三年(520)九月而成。

  • 待轩诗记

    八卷。明张次仲(1589-1676)撰。次仲字元岵,号待轩;初名允昌,字孺文,晚号浙汜遗农。浙江海宁人。明亡后,绝迹人事,著述甚富。有《周易玩辞》、《困学记》、《待轩诗记》、《待轩集》。是书前载总论二

  • 韵略易通

    ①一卷。明兰茂撰。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据《嵩明州志》谓兰茂字廷秀,杨林(今云南嵩明县南)人。性聪慧,过目成诵。年十三通经史,长益嗜学。赋性简淡,不乐仕进,尝额其轩曰止庵,因自号焉。所著有《元壶集》、

  • 经国雄略

    四十八卷。明郑大郁编订。郑大郁字孟周,温陵(福建泉州的别称)人。生平事迹不详。是书有“天经考”三卷,“畿甸考”五卷,“省藩考”四卷,“河防考”四卷,“海防考”三卷,“江防考”三卷,“赋徭考”三卷,“赋

  • 正字通

    十二卷。明张自烈(1564-1650)撰。自烈字尔公,号芑山,宜春(今属江西)人。崇祯末为南京国子监生,入清累征不就,晚年卜居庐山。博学洽闻,著作尚有《四书大全辨》、《诸家辨》、《古今文辨》等十余种,

  • 春秋左传杜注校勘记

    一卷。清黎庶昌(1837-1897)撰。庶昌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清末学者。廪贡生,官至川东兵备道。初从学于郑珍,后为曾国藩僚属,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为

  • 墨客挥犀

    十卷。旧题宋彭乘撰,实则后人伪托。据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考:“此书是两宋间人采辑诸书而成,故宋时传本,不题撰人姓名,知非彭乘所撰,则无自疑为赝作矣。所采诸书,以魏泰《东轩笔录》、沈括《梦溪笔谈》、惠

  • 家范

    十卷。宋司马光撰。是书卷目与《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相同。首列《周易·家人》卦辞,及节录《大学》、《孝经》、《尧典》等诸篇之语为全书之序。以诸经治家之语为纲领,其大旨归于义理。全书十九篇,皆用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