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尚书通考

尚书通考

十卷。元黄镇成(1287-1362)撰。镇成字元镇,江浙省邵武(今属福建)人。元代经学家、文学家。屡试不第,历游南北,后归隐故乡著书,以荐授江南儒学提举,未及赴任而卒。著述除《尚书通考》之外,尚有《秋声集》。镇成工诗,其诗多忧时感事之作,而尤以描摹山水者著称,王士祯《居易录》称其诗“具有风调”。镇成说解《尚书》,博引他书以考据虞、夏、商、周之名物典章,间或附以论断,颇为详赡。其说重在考据,不尚空谈。唯其考据过于烦琐泛滥,乃此书之缺憾。该书最早刻本为元天历刻本,张金吾《藏书志》、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均有著录。现存元至正刻本三部,其中两部藏北京图书馆,另一部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此外还有《通志堂经解》本,清抄本等。

① 十卷。元黄镇成撰。黄镇成字元镇,邵武(今属福建省)人。《四库全书》著录本书时,所录的是采进本,卷首没有雷机的序;卷一“而明白坦”以下,脱去两页。乾隆年间建宁徐氏重刻本书时,在重刻本序中谈到“选拔陈君尧俞得此原本于郡学,然其缺页仍未之有”云云,可见诸人大多未见全本的《尚书通考》。而此本却为全书,如其中论孔安国之《古文尚书》时云:“孔安国曰:‘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壁中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增多伏生二十五篇。复出伏生所合之篇,并序,凡五十九篇,四十六卷。’又蔡氏曰……”两百余字,皆《四库》藏本所无者。而雷序所谓“古者帝王垂衣而化,未尝不致意于宜民之事,故治历象、察玑衡、同律度……”数百字,亦库本所无。此全本《尚书通考》十卷,有元刻本存世。② 一卷。清式楹撰。此书题为《尚书》类,但其所考也只有《禹贡》一篇。式楹根据经文来解释此篇,简约而无疏漏,只是其解释较多错误,比如“治梁及岐”,认为梁与岐都属于雍州山;“三江既入”,则以“三江”为“北江”、“中江”、“九江”;至于说“大别”,则认为“大别”就是鲁山,这些都是很明显的错误。其他之处所释亦多舛错,正确者不过十之一二。此书有嘉庆刊本。

猜你喜欢

  • 书传人物类聚

    不分卷。朝鲜朴准源(1739-1807年)、金祖淳(1765-1831年)等人于纯祖元年辛酉(1801年)奉命纂辑。朴准源字平叔,号锦石,潘南人,官至判敦宁府事。金祖淳初名洛淳,字士源,号枫皋,安东人

  • 集虚斋学古文

    十二卷。清方楘如(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方楘如字若文,一字文輈,淳安(今浙江淳安县)人。康熙四十五年(1705)进士,官丰润知县。少年受业于毛奇龄,博学强记,通经史百家,工于古文,其制举业最有时名

  • 左国异同考

    三卷。清宗彝撰。该书对《左传》、《国语》二书记事的异同详加考证,加以罗列。该书为原稿本,卷首有民国元年(1912)作者自序。

  • 伊阙石刻图表

    二卷。清代关百益(生卒年不详)撰。《伊阙石刻图表》一书,是我国记载龙门石窟艺术之先声。该书分为上、下两卷。卷首附有伊阙著名石窟表,著名诸窟所占空间区域。然后,列举名称、位置并加以说明。图的部分,又分为

  • 佛教初学课本

    一卷。清代居士杨文会(1837-1911)撰。杨文会,号仙山,安徽石埭县人。生逢清朝末年,经历过因太平天国运动的辗转迁移。面对时局的动荡,杨文会却专心学习音韵、历数、天文、地理、黄、老、庄、列等学问,

  • 普济方

    四百二十六卷。明朱(生卒年不详)撰。朱橚,即周定王,明皇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此书为朱与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编辑的。此外还有《救荒本草》。本书刊于永乐四年(1406)(一说成书于十四世纪末)。朱氏喜研方药,

  • 尚书私说

    二卷。清倪上述撰。倪上述的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尊信《古文尚书》,只是对梅赜本伪《古文尚书》不满。倪上述在其自序中认为,梅本的篇章字句之间。尚待辨正。此外,倪上述还认为姚方兴所得《舜典》二十八字,一

  • 镇海县新志备稿

    二卷。民国盛鸿焘,董祖义纂。盛鸿焘字蔚堂,广东香山人,光绪八年举人,光绪末年任镇海县知事。董祖义字颖笙,邑人,光绪二十八年举人。《镇海县新志备稿》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蔚文印刷局铅印本。全书二卷,

  • 鹿樵自叙年谱

    二卷。清张大镛(1770- 1838)自撰。大镛字声之,号鹿樵。江苏昭文(今常熟)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内阁侍读、山西河东道等职。工书画,著有《河东从政录》、《师善录》、《

  • 征古堂类稿

    十八卷。明陈文涛(约1644年前后在世)撰。陈文涛,字涛生,湖北广济(今武穴)人。生卒年不详。是集凡十八卷。论六卷,经解二卷,史议二卷,子略一卷,书序、传记、志林各一卷、诗二卷。前有自序及《征古堂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