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小辨斋说义

小辨斋说义

一卷。明顾允成(1554——1607)撰。允成字季时,别号泾凡,江苏无锡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官南康府、保定府府学教授,国子监博士,礼部主事,罢官后与其兄顾宪成讲学东林书院。平生深恶乡愿道学,认为这种人占尽世间便宜,害人不浅;对风靡当时不切实际的讲学之风,予以尖锐抨击,提倡扎扎实实做学问。著有《小辨斋偶存》、《小辨斋说义》。《小辨斋说义》一书共计说《易》一篇,说《论语》四篇,大都是借经义针贬时事,激励同仁,感情真挚,言辞激烈。如解说《易》,作者认为,《否》卦初六爻,尚是君子的世界,所以可说是吉;六二爻是君子小人相持的世界,所以可说是吉否参半;六三爻则纯粹是小人的世界,所以是羞,小人不得志,于小人于君子都是好事;小人得志,是君子的不幸,也是小人的耻辱。又说,从小人看君子,见他贫贱也不辞,夷狄也不辞,患难也不辞,在下位也不辞,却似做个难题目;自家只图富贵,只图身居上位,似做个容易题目。不知道事情的难易不在于外部条件,而只在人的内心,以我处富贵贫贱夷狄患难,则易;要富贵贫贱夷狄患难来处我,则难。君子居易以俟命,好比是难题目,容易做。这就是认得自己与不认得自己的区别。这些议论都是针对世事,有感而发。解说《论语·管仲成仁》的要义时,作者说,子贡以管仲为“非仁”,孔子也以管仲为“非仁”,虽然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世人尽知,但是毕竟当初欠了一死,还比不上召忽自刎而死,不失却本色,留下三纲五常与当时后世作模样。作者认为,“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一句,形容志士仁人杀身成仁心事如画。作者进一步解释说,当下存心,当机立断,才是真正的死节者;如果事先让人知道,死节一定不成。这层意义的确是这一问题的妙解,即使孔子当初立言未存此心,也不可不作如此看,这样才正可看出古圣先贤的言语,于世道人心的确是大有裨益。顾允成曾说“六经义理亲切,句句是开发我道心,句句是唤醒我人心。处学问不从此入,断非真学问;经济不从此出,断非真经济”,此书阐述经学义理,是此言之实证。有明万历刊本。

猜你喜欢

  • 史取

    十二卷,明贺祥撰。贺祥字长白,长沙(今属湖南省长沙市)人,生平事迹不详。《史取》共分成六类:曰世诠、曰世评、曰经世、曰性行、曰成务、曰杂记。六卷之下又分成四十八个子目,虽为史评类,在体例上却与说部相类

  • 李云生四种曲

    清李文瀚(1805-1856)撰,李文瀚,字云生,号莲舫,因字云生故为此集名。清代戏曲作家。安徽宣城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历任觉罗正黄旗教习,陕西大荔知县,鄜州知州。咸丰初年任四川夔州知府等官

  • 周易象通

    八卷。明朱谋撰。谋字郁仪,宁献王七世孙,万历二十年(1592)以中尉摄石城王府事。该书只释上下经文,不及十翼。大旨欲稍还古义,却不料转生臆说。如不用陈抟先天图,也不用周子太极图,而另造四种河图,说是三

  • 清秘述闻补

    二卷。清钱嘉福(详见《清秘述闻续》)撰。作者曾据《清秘述闻》体例编成《清秘述闻续》一书。后因宗室乡会试题目及首名,以及奉天府府丞例兼学政事,为《清秘述闻》所未载,故合王家相(详见《清秘述闻续》)等所辑

  • 吾学录

    五卷。清潘相撰。潘相,字润章,号经峰,湖南安乡县人。乾隆进士,官知州,有《脔文书屋集》。是书卷一为庙制冠服之制,卷二为昏礼,记录《清会典》中纳采等礼及孔南塘张伯行诸人论说,卷三为丧礼,卷四为祭礼,卷五

  • 答问

    一卷。明释德清撰。《答问》一卷主要就佛学中的诸问题,自问自答,以阐发其自身见解。书中所列问题,一般均为当时学法之人感到迷惑不解的问题,故对当时法界学人有一定的破迷执法作用。现见载版本有明万历丁亥刊本。

  • 毛诗故训传笺

    二十卷。汉郑玄笺。是书《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二十卷,毛苌传,郑玄笺。两唐书经籍艺文志著录《毛诗故训》二十卷,郑玄笺。据《经典释文叙录》云,郑玄所作《毛诗笺》申明毛义,难三家。于是三家遂废。然其书笺与传

  • 表度说

    一卷。明熊三拔(1575-1620)撰。熊三拔,意大利那不勒斯人,明末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传教士。万历三十四年来华,随利玛窦习汉语,成为利氏的重要助手。后协助徐光启、李之藻翻译行星说,并测量北京经度,制

  • 十三经集字摹本

    四卷。清万青铨(生卒年不详)撰。青铨字蓬山,江西德化(今九江市)人,以学官终老。此书名曰“摹本”,但不同于一般供学生习字的仿影,所集者系经书之字,并详及音释篆韵。卷前有道光庚戌三十年林则徐序,赞之曰“

  • 山会先贤录

    一卷。清宗稷辰(1792-1867)辑。稷辰字迪甫,浙江会稽(今绍兴)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官内阁中书,累迁至山东运河道,年三十以疾告归。著有《躬耻斋文钞》、《躬耻斋诗钞》、《四书体味》等并传